我看《老子》——对《老子》的另外一种解读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曾经有人建议我好好钻研《老子》,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混”得有模有样,必须活学活用《老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三分清醒七分糊涂的人才算高明。还写了一幅帖子送给我,建议我高悬墙头,每天默诵。大巧若拙,大辨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是的,老子有些话讲的非常精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地间的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而且彼此互相依赖、制约。所以天下的人们都知道事物的美之所以美,就一定有恶的概念作比较;都知道事物的恶之所以恶,就一定有善的概念作比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他认为“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盗竽非道也哉!”朝廷宫殿很整洁,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王侯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山珍海味,财物富裕。这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是不符合道的!所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当民众被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整治到连死都不怕的地步时,统治者就甭想再欺压民众、座稳江山了。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罗素是这样解读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对于行善的人我是善的;对于不善的人我也是善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善。对于诚实的人我以诚相待,对于不诚实的人我也以诚相待,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变诚实。即使某个人是不好的,怎么能说抛弃他是对的呢?要以仁慈来回报别人对我’。……道家学说以善报恶的原则比孔子学说更类似于基督教的学说。”(1)在人世间“善者吾善之”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则不容易做到。人们常常称赞“宽容”、“豁达大度”,就因为为人处世宽宏大量,能包容人,能原谅人,能海涵人,是难以修炼到的。
有人问我对《老子》的看法,答曰:“未看《老子》时,一心一意要做事情;看罢《老子》后,三心二意琢磨人。”说前者,有人就以为我是暗受“天地大化,宇宙流行”的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念影响,而说后者则是坦白承认《老子》一书是“君王南面之术”。其实不然。
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人批评过《老子》。最著名的是朱熹,他毫不客气地揭穿老底:“《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2)朱熹也够尖刻的:
老子之术,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
老子之术,须是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老子之学,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3)
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毫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粗了。故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你在高处,他只要在卑下处,全不与你争。他这个工夫极难。常见画本老子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底人。虽未必肖他,然亦是它气象也。
老子说话大抵如此,只是欲得退步占奸,不要与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若啬”,“迫之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皆是这样意思。(4)
近代评老子最有味道的是嵇文甫先生,他说老子的生活态度完全是一种“小农心理”:“其一是知足守分,随遇而安;其二是打小算盘。……”(5)
先秦诸子中,只有代表贵族思想的儒家不屑计算利害(因为他与生产事物隔绝),其余各家大概都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老子所代表的是小农,更是所谓“粗鄙近利”的“小人”,他们是很会打小算盘的。朱子论老子道:“老子之术,须是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这话很能揭破老子的底蕴。不要以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其实正是妙于为。《道德经》五千言,几乎字字都是在
祸福利害上打算盘。大家以为不利的,他反因以为利,大家看着是福的,他却从那里面看出祸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看他对于福祸研究得多么精到。至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云云,更是后来一切权谋家所祖述。他把世故人情看穿了,他以为什么仁义忠孝……,都只好拿去骗傻子吧。……肚子吃得饱饱的,什么都不去管它,这真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这真是小农生活的摄影。(6)
我想老子思想中那些让我嗝噎、难以下咽的东西被人一把揪了出来,感到通畅、舒坦极了。当然,有些学者根据最近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道德经》,认为早期道家与儒家的对立并不象后人所想象的那样尖锐,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奸诈虚伪。但是一千多年来人们就这样解读老子的。
近几年气功热、老庄热,有些人忽视老子哲学中有消极、腌臜的成分,一味地为老子歌功颂德,以至于达到涂脂抹粉的地步。分明是逃避现实,却说成是超越、超脱(潇洒的遁隐);分明是曲意苟全,却白纸黑字地写道“是另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活法”;分明是不负责任,却宣扬成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独立; 分明是阴柔退守,却渲染成阳刚雄健;分明是瞎猜胡懵,却拉扯成“现代物理学”的“先祖”……我就觉得如同毛时代批判的过头而继承的不足一样,现在是“继承”的过头而批判的不足。
诚然,《老子》有研究的价值,也有继承的价值。它能产生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并且绵延不绝,必定就有它生命力能够延续的温床。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中国,道家的哲学获得中国人本能的感应,这种哲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由每首诗歌和每幅风景画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7)李约瑟不也由衷地感叹到:“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象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8)罗素也说:“我对老子的哲学远比对孔子的学说更感兴趣。他认为,每一个人,每种动物和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某种方法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使自己活动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与事物本来就具有的方法和行为方式协调一致,并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9)
萨特说过:“人的童年经历决定人一生的偏见,而且这种偏见一生不可超越。”(《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林骧华等译)我们都生活在老子之后,《老子》必定有它滋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而我们就生活在有老子思想影响的文化历史背景当中,尽管有的人可能从未读过《老子》,但老子的那一套生活原则已经“集体无意识”地烙印到他的身上。林语堂不就说过这样天真可爱的话吗:
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10)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11)
眼下人们都讲道家是自然主义,当然,老子的道德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
现在我们需要思量的是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山人物,其思想究竟有多少是人们经常提到的“道家”的东西?或者说道家的东西都是什么?庄子的潇洒、浪漫为许多人喜欢,可从老子的《道德经》绝少读得到潇洒、浪漫。还有“自然主义”是否都是道家的东西?自然主义是否一定会抚慰人们由于“文明”而受到限制、创伤的“自由心” (抑或赤子之心)?也就是说《老子》是否真的就象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能够给失败者(或暂时失败者)提供一些精神的安慰?(镇痛剂)?理由是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现代人活得累极了,《老子》能够为孱弱者、失败者予以帮助。我觉得这是对《老子》彻头彻尾的“误读”。“当然,‘误读’可能有多种情况,有‘有意识的误读’,也有‘无意识的误读’;有‘有意义的误读’,也有‘无意义的误读’。”(12),而这种“误读”属于无意义的。因为《老子》压根儿就不主张你去“竞争”,他主张“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之中心观念。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8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虚静”: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当然,老子无为的思想如果针对统治者来讲则是有积极意义、有价值的警钟: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少干预、干扰、纠缠民众的生活,你统治者无为、清静,老百姓会自动营生、富足、理顺自己的生活。马克斯·韦伯也读懂了这一思想:“老子甚至有这样的见解:国家最好只限于关心人民的生计。……应该让人与万物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臣民太多的知识与国家太多的管理,只会是真正危险的罪恶。”(13)
他设想的最佳途径就是以“不争”而“争得”。(即我们常常嘲笑的“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汤一介先生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许更表现了老子对‘否定’的重视。这个命题作为方法的公式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14)(注:汤先生是肯定老子这一哲学方法论的,而我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出发觉得其思想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他让你愚钝、糊涂、“绝学弃知”、“绝学无忧”,{“道家求最高知识及最高境界的方法是去知。去知的结果是无知。……由去知而忘我,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15)}而他自己却聪明地、清醒地教导你: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呵,蠢蠢呵!
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他还教统治者一手绝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我怀疑那个马基雅弗利(《君主论》的作者)教人把“大智若愚”当作一种伪装,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从老子这里剽窃去的。我认为那些叫喊活得累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累,只是由于习惯于小农的思维方式,不具备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无法适应来自两方面的精神张力,于是叫苦不迭。
确实,我们看到有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的物质生活层面,但是其精神层面却流连忘返在血缘、地缘构成的中世纪农业家族社会里,明明是老于世故,却要表现出天真淳朴(或者说本来天真淳朴,却要表现出老与世故);明明是名利熏心,却要表现出清高心净;明明是尖诈油猾,却要表现出愚钝糊涂;明明在挥霍奢侈,却高喊俭朴节约:明明是欲壑难添,却要表现出淡泊明志;……于是“人生无非做戏一场”的怪论有了风行弥漫的市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虚伪矫饰,欺骗,趋炎附势,缺乏诚信,……象鸦片毒素一样无休止的榨取、吞噬着人们的良心和人格,“只知苟且;只知轨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16)于是就有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场人还需不需要“真诚”的讨论,当“真诚”这一不言自明的道德准则拿出来讨论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作为人还剩下什么可以保持自尊?”
很多人感慨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活在既想“本我”又不得不“非我”的境遇当中。于是向往过一种“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不争无为”的世外桃园的生活。能否堂堂正正地将自己的那些欲望、选择、想法付诸实施,不可以!《老子》已经教会太多的中国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梁者不得其死”,“不敢为天下先”。一百年前的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他观察与叙述了二十六种中国人的显著特性,其中的“节俭持家”、“漠视时间”、“漠视精确”、“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能忍且韧”、“相互猜疑”能仅仅归罪于“儒教”吗?!(“耐心地观察了中国的这些现象之后,即使是最友善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是儒教造就了中国’”。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气质》中文版 学苑出版社 1998年)遗憾的是,到了今天我们居然不敢大声说老子哲学在历史上起过延缓凝滞、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否则就是不爱中华文化,就是不公正、不全面地对待老子。如此等等。
有人认为老子“玩世”的技术手段过去只为兵谋家所采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商业社会里世人并没有真正掌握熟练运用,应大力提倡并操作之。其实贺麟先生在三十年代就说过:“我们承认用阴谋权术去解释道家,特别是用之解释老子的趋势,在中国政治策略思想上相当大,一如将道家认做炼丹修仙的趋势相当大一样。阴谋权术与炼丹修仙乃中国政治上、文化上的黑暗方面,是开明时代、民主社会所须扫除廓清的这似乎均非老庄的真面目,只代表被歪曲、被丑化了的道家,或误解老子所产生的流弊。”(17)在商业社会采取“小国寡民”、“信言不美”、“善者不辩”的人生态度显然已不可能,信息高速公路把全球网络化,高科技日新月异,“酒香不怕巷子深”,怕出头露面、怯打官司的观念作法都只能让自家倒霉。
一本书能对历史、社会起多大的作用?想一想《圣经》在全世界的销量,想一想它如何影响左右基督徒的生活、世界观?日本人迄今还将《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等中国古籍视为宝贝,“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就说明一本书对历史社会起着不可小瞧的作用吗?也许《老子》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亦有人说“半部《老子》慰天下”)但形形色色的、圆滑精明的“阿Q”们(不能否认《老子》中的消极面是阿Q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是决不会“为真理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为……而……”的,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可不小。中华民族性格构成中道家成份可真不少。罗素说中国人性格的主要缺点是:“贪心,懦弱,缺乏同情心。”“我认为遗世逃生的希望,原本就是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中的一个要素。”(17)李大钊也承认“同情心之缺乏”、“惰性太重”、“厌世的人生观”(19)是我国文明之短。
有位外国人说过:“儒家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者的哲学。道家是失败者或尝过成功苦头者的哲学。”国内有些人称许说得好。道家思想里有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概念,我没有细究过。但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从未说过成功或失败的话,上面已经说过,老子主张“无为”、“虚静”,还有“柔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从现代文明来看,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成功及失败的标准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不明确的说法。有人指望从《老子》中获得些许“安慰”,哪怕是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安慰”也行,就象吸毒一样。认为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以帮助现代人减少名利之诱惑,教人懂得知足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有危殆,这样才能活得长久。其实活得长久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倘若一个人心灵深处信念坍塌,不再有理想、希望、欢欣、勇气、力量等美好的东西,整个心被玩事不恭、仇恨冤忿、悲观绝望所笼罩,那他的生命已经枯萎、甚至死亡(哀莫大于心死)。列夫·舍斯托夫说:“俄国有一句很精彩的俗语:别问老年人,要问过来人。……老年人活得时间长,但见的少,……他们相信不变的原则,相信稳定的生活原则——……认为普天下没有什么新东西,现有的一切过去有过多次,今后还将有多次。过来人知道的是另外一回事:他作为过来人亲眼看到他从不相信的东西,如果正是他自己未见到过的东西的话。”(20)。就是说一个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应该是不断体验生活(酸甜苦辣麻咸),从各种经历中滋润丰富生命之树。老子是反对人用心机的,他要人返朴归真,保持赤子之心。他不是说你在追求名利失败后,再来找他寻求身心的安宁,他不主张你去体验、经验什么东西,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绝巧弃利”,“绝学弃知” ,“绝学无忧”。所以,拿老子来安慰调节心理只能适用于某些时候某种环境,当大敌当头,如果以苟全自家性命为知足,那么谁来担当国家民族的安危呢?强权政治、独裁政府迫使你去诋毁、残害无辜者时,你是否就要泯灭良心以牺牲别人来换得自家性命呢?!当然把知足作为一种心理上的节制,把知止作为行为上的规范,有时侯是可以调节、整合心态的,现代西方心理学也提倡这种治疗法。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过这样一首诗: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
人还能举目仰望说:
我也甘于存在?是的!
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就不无欣喜
以神性度量自身。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可见,宽慰、解脱痛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痛苦也是由多种多样的原因引起的。悲观厌世的人因为怕劳累甚至连善良、纯真都抛弃了。伊比鸠鲁的“四种药草”不也可以治病救人吗?“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上一辈的上一辈的上一辈……流传下来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格言、民谚、歇后语非常具有腐蚀性:“识时务者为俊杰”,不知这话老子该负什么责任?它鼓励中国人向社会上抵抗力量最弱的方向走,不必抗争,已成为民族性格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是殆害无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明明白白地教导人凡事要先为自家打算、盘算,当人们相互之间抱怨“公德”意识如此差劲,“敬业”精神如此淡薄时,难道老子就该袖手旁观?如果在商战中恪守“吃亏是福”、“凡事让三分”,那岂止是陪了夫人又折兵的问题,说不定还要将自个儿活生生的搭进去呢。鲁迅先生曾经比较过儒道两家的柔弱之道,他说:“老是尚柔的;……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在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21)可谓一语中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在苛求古人。老子他哪儿能考虑到你二千年后的人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而问题在我们这些后人从老子那儿汲取、继承了什么!必须认真反思这个问题。
看看林语堂从中读出了什么:“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它不仅教人以纵情放任,消极反抗,而且教人愚中之智,弱中之强,受辱的好处,隐藏的重要,有一条道德格言说‘不敢为天下先。’理由很简单:这样你就永远也不会暴露自己从而受到别人的攻击;你也就永远不会被打倒在地。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已知的、讲无知与愚蠢是人生斗争最好伪装的理论,这个理论本身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22)那么,反过来思考一下,你隐藏的目的恐怕还有一招,现时的装疯卖傻是为了等羽翼丰满,力量强大之后,再去攻击、打击报复对方,瞧瞧!多么阴险狠毒。显然老子并没有从终极意义化解强弱、愚智、宠辱等人生经验的是是非非。
话讲回来,我并不真正理解《老子》“原汁原味” 的——正宗的思想是什么?我所发的议论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的“乱道”。仅仅一个“道”字就把古往今来的众多学子整得跟头把式的,许多人熬白了头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如陈鼓应说:“有些地方,‘道’是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1996年);,冯友兰先生认为道有两意义:“照其一意义,所谓道,是指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照其另一意义,所谓道是指对于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底知识。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底。”(23);更有人讲道是“大母神”。(萧兵 叶舒宪 《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有时候我觉得老子非常“善良”,也许他是以他的狡黠方式劝戒人们在滚滚红尘应当“当心”、如何“保命”。就象汤一介先生所言:“老子说‘正言若反。’……他的思维方式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否定的反面、负的方面来表达他所要肯定的和建立的。”(24)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在提醒人们“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抢夺,难以终生保持。人富贵以后,如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的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这是否告诉我们贫穷是福?卑贱就安全?我们看到西方许多“金玉满堂”“富贵”的阔佬,平日生活素朴节俭,一副谦谦君子模样,一生中以举办各项慈善事业,赈济穷人灾民为荣。 功名、财货、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之。”这就是说,名利和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获得名与利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末了。有些学者津津乐道的也是老子这一“贵生、贵身”的思想。对于草荐人命的专制制度的统治者来讲,强调贵生可能对老百姓好过一点。可是,自由、尊严(名的一部分)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有些人对西方绅士(十六——二十世纪初)为尊严而“决斗”的壮举,表示相当程度的不理解,“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为什么鸟屁尊严送命,实在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每当听到这等议论,我就很感慨伏尔泰的一条著名原则:“您说的话我至死也不能同意一个字,但我要誓死捍卫您说每一个字的权利。”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不能忍受之轻的——就是人的自由、尊严、爱。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大声喊到:“我一再嘲笑过那些因为自己的爪子瘸了就自以为成了善人的懦夫。”
如果我们从老子当中读出“和平共处”、“尊重妇女”、“守真”、“节俭”、“宽容”、“淡泊”、“平实”来,那就应该是“有意义”“有意识”的“误读”了,而且对国民教育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相当有裨益的。“《道德经》里主张:促进民众幸福的最可靠办法就是依循宇宙的和谐的自然法则。”(25)“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婴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26)”萧 父“肯定道家提出的顺应自然、兼收并蓄、抱朴守真、崇俭抑奢、柔弱不争、不与物迁等行为原则和道德要求,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指导人生,净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而且,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民族性格促进人类进化等方面,仍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做序所言),(27)可能就是积极的解读了。
参考书:
(1)(9)(18)《罗素文集》第一卷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3)(4)《朱子语类》第2986、第2996、第3001、第2995—2996页
(5)(6)嵇文甫《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老庄思想与小农社会》《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上册
(8)李约瑟《中国的科技与文明》二卷
(7)林语堂《人生的盛宴》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年
(10)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国的神仙哲学》,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年 第3页。)
(11)(22)林语堂《人生的理想》(中国精神 1 百年回声 海天出版社 )
(12) 汤一介《在非有非无之间》正中书局 1995年
(14)(24)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年 88、91
(15)(23)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下 763、764页
(17)(26)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 1988年
(20)《在约伯的天平上》 董友等译 三联书店 1989年
(21)《鲁迅全集》第六卷
(19)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国精神1百年回声》海天出版社1998年)
(16)张东荪《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精神1百年回声》海天出版社1998年)
(13)(25)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7)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