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

《庄子》物论与低碳社会的哲学理念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 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庄子》天人观与低碳经济。

  1、“工乎天而俍乎人”: 低碳生产的目标。在天人关系上,《庄子》反刻意人为,认为“物不胜天久矣”(《大宗师》),而理解这一道理, 才能做到安时处顺,否则,“物有结之”。在《庄子》看来,“人与天一”完全是可能的,因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山木》),并非所有的人为都不合天性,但只有“全人”能够做到“工乎天而俍乎人”(《庚桑楚》),亦即做到精通天然而又擅长人事。从天人关系上看,低碳生产方式是以“工乎天而俍乎人”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追求的是物质生产力与空气环境质量的双赢。

  2、“物物而不物于物”: 低碳生产对工业文明的回应。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一个如何待物的问题。《庄子》待物有三重境界: “ 与物相娱”(《大宗师》、《则阳》)、“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化育万物” ( 亦即“ 内圣外王”, 从道的高度出发, 以精神化育万物)。从待物层面看,低碳生产是达到“化育万物” 理想境界的一个桥梁。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处于“与物相娱”阶段,今天的工业文明仍处于“物物而物于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物的反主体性表现得特别明显, 自然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问题凸显。为了回应这一困境,建构低碳社会的呼声高涨。低碳生产因“物物而物于物”而起,要解决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并为“化育万物”奠定基础。

  3、“自化”、“天均”:低碳生产力的特征。如何待物,关键之处在于理解物的运动———物化。《庄子》认为物化的基本特征是自化(《在宥》:“涂处无为, 而物自化”), 亦即事物运动的力量来自于物自身,不假人力。其次,物化是一个物质以不同形态循环往复的过程, 庄子称之为“天均”。从物化观看,“自化”、“天均”可以作为低碳生产力的特征。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条件下,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物质在人为的干预下加速运动,同时由于人类的贪婪与无知, 其运动偏离了“天均”状态,致使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断裂。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其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所能吸收的度, 造成全球气候剧变,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所呼吁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无不带有“自化”、“天均”的特征。

  二、《庄子》人生论与低碳生活。

  1、“完身养生”: 低碳语境中生命的意义。《庄子》以“完身养生”为人生最基本的目标。《庄子》的养生经强调“与物逶迤而同其波”,“不以人物利害相撄”(《庚桑楚》)。“完身养生”,包括“完身”和“养生”两个方面。“完身”,说的是乱世之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让王》)。“养生”说的是物质的生活方式, 认为保养健康的形体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物质有余却没有养好形体的情形也存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蕴含着“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化的后果对于人类来说, 一是在对物的争夺中大量生命被戕害, 二是在对物的过度消费中身体被戕害。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期望能生存下去。由是,生命的意义又面向和回归生命本身。《庄子》“完身养生”的贵生理论,剖析了戕害生命的因由,张扬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对低碳语境下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深刻的启示。

  2、“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庄子》人生论建构在对“天”与“物”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就人生最重大的生死问题而言,《庄子》认为,要妥善处理“天行”与“物化”的关系,最佳的状态是像圣人那样“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 因而也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平等主义情怀看待万物, 把个人置身于自然之中,要求个人的生命按照“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的自然规律运行,最后又回归自然。寓言“庄子将死”讲述庄子反对厚葬,认为自己有天地、日月、星辰等“万物为赍送”(《列御寇》), 已经得其所哉。无疑,这是一种自然的低碳生活态度。

  3、“知道达理明权”、“还以物与人”: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方案。《庄子》认为,尽管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但是舍弃人道也是不可能,因为“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在宥》)。如此看来,物害与物累实在无法避免。对此,《庄子》提出的方案是“知道达理明权”(《秋水》)和“还以物与人”(《渔父》):对于外物的伤害,应通达事理以随机应变;对于外物的牵累,应各守其真,把物还给物, 把人还给人。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庄子》的启示是:首先是知于道,领会现代性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命之道,让生命的意义回归到生命本身,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其次是达于理、明于权,通晓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机理和应对方式, 增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科学性;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强调其实践性,真正做到“还以物与人”,让物和人都回归本身,回归到自然状态。

  三、《庄子》历史观、政治观与低碳政治。

  1、“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低碳政治的社会选择。庄子所处的时代,“世与道交相丧也”(《缮性》), 是典型的乱世,“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嚣嚣也”(《骈拇》)。庄子理想的治世是远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至德之世”(《祛箧》、《马蹄》) 和“建德之国”(《山木》):“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显然,《庄子》以传说中的远古圣王所在之世以及文明尚未开化的边陲之地作为理想世界的典范, 所持的是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但从低碳的视野看,这种社会选择却是合理的。在《庄子》的理想社会,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绝对的零碳社会。因此, 低碳社会的构建在生态上需要向蒙昧时代回归, 而这也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终须面对的一种政治选择。[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 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三代以来的世道为何不如上古时代? 《庄子》首先把责任推到了“物”之上:“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 此处所谓的“物”, 指的是诸如“小人之利”、“士之名”、“大夫之家”、“圣人之天下” 之类的“政治事业”。尽管规模不同,但作为身外之物而迷失人的本性却一无二致, 其结果是“天下尽殉”。《庄子》不可能对现代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进行批判, 但直指阶级社会和文明世界的政治弊端,对于当今社会的物化、异化现象有着同样的批判性意义。经济的增长是现当代国家所追求的最大政治, 而正是经济增长论这一现代性发展理念加剧了环境破坏、资源耗费,使得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上。低碳社会是构建需要在政治上摆脱“丧己于物”的枷锁,而且碳政治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争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这些方面无疑也是低碳政治面临的困境。

  3、“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低碳政治的运作理念。在政治上,《庄子》从根本上否定“治天下”的观念,认为使天下自在宽松才是正道(《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实在不得已要统治天下,还不如采取无为之道。从物的角度来看,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焉”,“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有莫举名, 使物自喜”, “ 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国家作为一个大物,不能随意当被成一个物支配, 治理天下百姓同样如此(《在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庄子》“在宥天下”的政治观是现代理性主义的政治观的反面和镜鉴,它内在地包含了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因子。在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中,从“在宥天下”的政治观引申出来的低碳政治运作理念应该具有宽广的“天下”(全球)视野,具有无私、平等、宽容的品质,具有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怀。

  四、《庄子》物论与低碳文化。

  1、“万物毕罗”之道:低碳文化的精髓。《天下》是一篇总括诸子百家物论的物论。在《天下》篇中,庄子学派提出自己的“万物毕罗”之道:其实质是以道统物;其内涵是“内圣外王”,亦即“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其要求是“明于本教,系于末度”,亦即人们既要深通作为事物根本的道, 也要了解事物的细枝末节,做到二者的统一;其关键是要求人们如何不至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低碳文化关涉低碳社会的象征性层面, 从哲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种种低碳现象所蕴含、体现的精神。此处庄子之道阐明了以道统物的实质、内涵、要求和关键, 昭示低碳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以道统物、以精神驾驭社会的文化运作,可以看作是低碳文化的精髓。

  2、“应于化而解于物”: 低碳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庄子学派对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的物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而庄子之学,“应于化而解于物”, 在吸收、批判其他各家思想的基础上,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齐物论和外物论, 对于道和物的认识比其他各家更为通透。事实上,《庄子》物论中许多价值观念也能作为低碳文化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包括:贵生(如“爱人”、“爱己”)、平等(如慎到的“齐万物以为首”)、宽容(如老子的“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宋钘和尹文的“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节约(如墨家的“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等。当然,《庄子》虽洋溢着批判精神, 但缺乏勇于探索万物的科学精神,也存有贬低具体事物的倾向,这些都不可取。

  3、“与天地精神往来”: 低碳语境中的文化自觉。《庄子》高度颂扬人的文化自觉,认为人只有“形全精复”,“形精不亏”, 才能做到与天然万物相推移(《达生》)。但同时又认为,人类对文化的追求扰乱了天下万物的物性。这种矛盾态度发映出当时人们尚未达到道德和科学的文化自觉,未能真正做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低碳社会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困境之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型态, 作为从文化上对工业文明反思和批判的成果, 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觉。但是,相对于社会进步的要求,人类还需在道德素养和科学知识上进一步完善,达成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到彼时, 人类驾驭物的水平达到相当高的层面,低碳社会才能真正建成。[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