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艺术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

电影《断背山》的艺术价值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电影《断背山》选择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展开情节,而且题材选择为同性之间的爱情。这种选择首先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触及这样的敏感话题,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李安导演在走向国际影坛之前,就接触过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影片,“父亲三步曲”中的《喜宴》是他早年拍摄的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但在当时由于题材太过敏感,而一直被搁置了五年。而《断背山》把同性恋这样的题材更加直白的表现了出来,而且却异乎寻常的备受关注。时代在前进,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断背山》的成功是时代造就的,可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在于导演灵敏的时代视角以及他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

  一、另类题材选择的挑战性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都是社会舆论的敏感话题。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这些与众不同者在不同的社会中受到很不同的待遇,有的受到严厉的制裁,有的则受到宽容的接纳。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态势的不断扩大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强大威胁,认为这是对异性恋爱关系的绝对挑战。而一些人却认为同性恋现象只不过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同性恋者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十分自然和可以接受的事情。为什么不“让我们尝试将同性恋重新引入社会关系的一般规范之中去”[1]呢?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性恋这一群体是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少数族群,“在英国人口中,有约10%的人自己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据估计,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数字高。”[2]“世界各大城市的调查都表明,同性恋者约占到城市人口的10%,因此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以及香港这样的都市社会中,都有所谓的‘十分之一会’这样的同性恋组织,就是指同性恋者在人口中的比例。”[3]由此,对于同性恋现象不容忽视,而制裁与压制也只是极其愚蠢的做法,而最好的方式则是宽容与接纳。但是直到现在,法律也未曾对“同性恋”予以权利空间的合法化。这一问题仍是大众争论的焦点。

  现在导演又把这一题材搬上荧幕,使全世界都来关注这一现象。同时导演选择了美国西部来作为影片的故事背景,选择牛仔之间的爱情作为故事内容。狂野、充满生命力的美国西部,孕育着生命、燃烧着激情。令人心旷神怡、美丽的断背山就存在于这里,是自由与和谐的象征。杰克与埃尼斯在这里自由的呼吸,自由的生活,他们选择了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回到社会群体中的他们迫与世俗与传统,重新选择了生活方式,就如埃尼斯所说:“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你去镇子上,有人会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打量你,好象他什么都知道了,然后又故意装做不认识你的样子,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正是这样的世俗压迫,传统观念的历史积淀,使两个男人之间单纯的爱被阉割了。

  爱是伟大的,是与生俱来的力量,是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种族界限的。可是为什么却跨越不了性别的阻隔呢?至于对同性之爱的不予肯定,完全出于对原有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追随与捍卫,是对传统观念的遵循与沿习。可是为什么不“尝试去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可能性的空间”[4]呢?也许这并非创造,而是从来就有的被沿袭下来的。在很久以前同性恋就已经存在了。柏拉图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中国古典书籍《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也曾与同性有过亲密举动。爱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永恒而纯美的。爱情应该是与性别无关的,只与爱的人有关,与爱本身有关。

  虽然爱情是没有性别之分,可是对于社会来说,“同性恋”现象毕竟是一种“非常态”,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看作是一种“性变态”,确切的说是“性倒错”的表现。导演以杰克与埃尼斯的爱情悲剧作为影片故事的结局,不单单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或者是营造一种悲伤,让人同情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反映一种态度,社会的态度,社会中人的普遍态度――“同性恋”是被社会否定和鄙视的。“同性恋”这种现象,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可是在那个时候,性取向的不同并没有使他们成为异类,古人崇尚本能,而现代人则看重对象。“古人把本能看得至高无上,而我们却贬低本能的活动本身,而从对象的价值找到本能存在的理由。”[5]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心理不断完善,道德不断成熟的结果。“同性恋”是社会划分出来的一个少数族群,这是由于社会道德还不能接受和容忍它所造成的,所以必然带有偏见和歧视。在这个异性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只有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才是被社会认可的是正常的,而同性之间的爱情只能是不正常的。社会对于同性恋的不予肯定,也促使个人自身对同性恋产生反感或厌恶的情绪。不仅仅是异性恋者,甚至是部分同性恋者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把它看作是病态的冲动。爱情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可是社会对它的态度以及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这里导演将我们拉回现实,用现实中多数人的视角,以及现实的残酷来唤起每个人心中的觉悟。令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或许宽容的心、宽容的对待人与事会使每个人的生活轻松很多。

  现实生活是残酷与令人难耐的,影片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点,导演在影片中把它表现的十分到位。影片情节中展现了多种矛盾冲突,人物内心的挣扎,人与社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来充分展现这种不同寻常的爱情的艰辛历程,同时呈现给观众强烈却不压抑、平淡却又不失抗争信念的悲剧意味。在这一过程中,人物内心的挣扎被刻画的十分到位。例如,第一次分别后,埃尼斯撕心裂肺、独自挣扎、躲在墙角的哭泣。四年后相见时,两个期盼挣扎已久的心又重新走到了一起,相爱的两人额头相抵、紧紧拥抱、喃喃低语、幽怨的眼神、喜悦的脸庞、幸福的表情,可是就在这时,埃尼斯也不忘警惕的向四周注视有没有人经过。杰克知道埃尼斯离婚的消息后,以为从此两人就可以长厢厮守,就兴高采烈一路狂奔来找埃尼斯,在知道埃尼斯要照顾女儿们一个月后,不得不开车离开。在车里杰克心里十分痛苦,美好的愿望成为泡影,但自己又不能改变什么,泪流满面的他只有伤心的离开。   主人公不断在痛苦挣扎中寻找精神的家园,伴随着他们内心煎熬的同时他们身边的亲人也在遭受着不幸与痛苦。埃尼斯的妻子爱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看到丈夫与杰克拥吻的那一刻,她吃惊到说不出一个字,眼眶中含满泪水却还勉强支撑着与杰克打完招呼。看着丈夫离开的背影,以及满嘴欺骗的话语,她抱着女儿简直是泣不成声。导演用现实中最最真实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同性之爱及其悲剧的结局,从中我们看到了三种对同性之爱的态度:社会的态度、人物自身的态度、导演的态度。社会的态度,不用多说,既然能把同性的爱情从爱情中分裂开来,就已经摆明了立场,可见视之特殊,视为异类了。人物自身的态度是十分模糊的,一方面受社会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自身需求的向往,这双重的矛盾压迫,使得人物挣扎不能自已。而导演的态度已是十分的明确,导演李安在叙述整个故事内容时,采用了小说式的结构,以人物为结构中心,并以人物来连接情节。在影片中杰克与埃尼斯分别为事件的主要人物,他们相爱,却又维持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生活。就好比两条相交的曲线,有许多交点,却始终没能重合。在这里导演采用客观视点,大致按照自然的时间空间的进程来结构作品,使整部影片连贯性强,叙述流畅无波折,平淡、朴素的就好像是真正的生活一样。但是在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中体现出了一种真实的美。从中已是非常的明了,导演对同性之爱是赞同的,因此才会向我们呈现出如此一部画面优美,叙述平实的作品,虽是悲剧,却并不悲惨。同时李安的观点也十分坦白的说明“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爱女人与爱男人是一样的,在观看本片时,不妨把性别撇在一旁。”

  与此同时,在我们脑海中萦绕的不仅仅是优美的画面、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体悟。这样的影片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人,一个实实在在自由的人,来到世界上,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和事、甚至父母,可是至少我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环境影响人可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环境而放弃自己的选择。生活为我们出了一道道的不定项选择,在这里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在合乎最基本道德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会让自己幸福的选项,至于别人的眼光,我们只需轻轻一瞥便足够了。

  二、电影技巧的成功运用

  蒙太奇作为一种镜头组接现象,一种电影艺术方法,在体现剧情的结构内容与形式以及体现影视的创造性表现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蒙太奇以他特有的方式体现了它独有的概括力。”[1]不仅使影片具有了它独特的表现性,而且能够使观众准确的把握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李安在影片的拍摄中并不十分注重技巧的使用,不为技巧而技巧。不过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熟练的电影技巧的使用,增加了电影的节奏感,而且蒙太奇技巧的使用确实恰倒好处。例如:四年后的相会,杰克与埃尼斯交谈的过程中,埃尼斯回忆并讲述自己幼年时所看到的一位死的十分悲惨的同性恋者。导演在此时采用了蒙太奇的技巧,使画面与声音同步,这里声画蒙太奇的使用使观众更清楚的看到死者的惨相,同时也使观众能够想象到一件事给埃尼斯所带来的巨大震撼。而对于一直以来埃尼斯掩藏这段感情也有了清楚的了解,并为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埋下了伏笔。还有在影片的结尾处埃尼斯与杰克的妻子萝琳用电话交谈的过程中,埃尼斯在电话里听着杰克意外身亡的经过,在这里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杰克被一群人追杀并且被利器乱刺,满脸都是血的画面。这些画面并非都是埃尼斯的想象,动态的画面与萝琳的冷静,埃尼斯惊讶并且痛苦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动态与静态的画面组接中潜伏着两人的情绪状态,同时也令观众不得不怀疑萝琳陈述的是否真实。而我们则更倾向于画面所呈现的。这样的画面技巧给了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表现更比直接提供给观众一个直接画面的整体性事实更能激发观众欣赏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欣赏更有趣味,也更能扩展影视艺术视觉性语言的表现力。”[7]

  而与蒙太奇相比,导演在影片中长镜头的使用就显的更得心应手。影片从整体来看之所以给人以自然,真实的感觉,在很大成度上是由于长镜头的使用。影片的一开始,杰克与埃尼斯在断背山的放牧生活,导演采用单镜头,长镜头拍摄,更能表现两人生活的单调,以及身心的寂寞。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交谈的场景,长镜头的拍摄以及特写镜头的拍摄,使观众能够很好的把握人物的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变化,从而捕获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心声音。从而表现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影片在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彰显人性,深度挖掘生活实质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在这里蒙太奇对长镜头以补充,使影片镜头的表现力更好的发掘出来,同时蒙太奇与长镜头的相互配合,张持有度,使得电影中的矛盾冲突外化为内,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表现。观众所看到的,除了苍郁的断背山的美丽风景外,更多的则是影视人物对于内心痛苦的神情表现。断背山的美丽景色和人物的痛苦内心,导演都运用了恰当的技巧把他们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并且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中和”使观众很难不有所感触,同时也使影视作品《断背山》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提升。

  三、审美风格的创造

  李安透视生活的平淡,却从中看到了美的真实所在―美是生活。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27岁时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给美下的定义,“生活本身就是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又分别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事物的角度列出了两个解释性的定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的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好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8]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应当如此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才是美的。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所选的生活方式令自己满意,生活的很美好,那就是美的。杰克与埃尼斯选择同性之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是幸福和愉快的,起码在断背山时他们度过的时光是美好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愉悦。”[9]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同时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因而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也是美好的。李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抓住了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给观众无法比拟的审美享受。李安借《断背山》这部影片,作为一件艺术品成功的再现了生活中的美,而且引起人独特的审美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作为艺术品的《断背山》是艺术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蕴涵了导演特殊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他所要传达的不仅仅是这个关于同性之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一种人道主义关怀,重新确定爱的内涵以及对人性与人生的思考。李安在电影的一开始,杰克与埃尼斯相识到相爱的过程中,把人物与自然完美融洽的生活过程用十分自然、流畅的镜头拍摄了下来,人完全回归了自然,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他们自由的相爱,自在的生活。这是自然界的处世方式。相比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宽容是人类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虽然说杰克与埃尼斯的相爱是两人心灵相通、相容的结果,可是天地的交合似乎早已预示到了这一点。或许两人的相爱正是天地撮合的结果。在这里云层、雷声、雨声所容纳的深意是耐人寻味的。这里李安只是用了一个“雨”的意向,就使整部影片的艺术意味深度增加了好几分,同时也使观众在咀嚼影片内容的同时多了几分味道。

  电影语言往往具有直观可感的形象性,不同的直观形象具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在本来意义的基础上还可能有多种言外之义。这就使得电影的语言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李安在电影的叙述中也在追求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效果。希望观众在观赏电影的时候,使观众的感受更加的深刻、回味无穷。李安在《断背山》的拍摄中借助了许多象征与暗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例如:杰克与埃尼斯在冲动后的第二天清晨,埃尼斯心情非常沉重,骑马行走在山脉间,仰视镜头,空中大片的黑云积压下来,把埃尼斯逼到画面的底部,这时埃尼斯的心情是十分沉重和担忧的,而这时的画面正是对于他内心声音的象征。在要离开的时候,埃尼斯打了杰克并且奋力与杰克搏斗,这一场景正是对埃尼斯内心挣扎的很好表现。而且这种内心的挣扎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二十年后,杰克与埃尼斯又一次在断背山的相会,在离别时,两人脱光衣服,埃尼斯痛苦挣扎的哭泣,也是他内心痛苦与挣扎的再次表现。导演在处理两人画面时,匠心独运的将人物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能够十分准确的传达影片的内容,以及导演的拍摄目的。例如:两人四年后的第一次相会,在断背山,两人脱光衣服,纵身从山崖上跳进湖水中的这一画面,采用了远景静止拍摄,把周围的山水草木全部容纳进整部画面之中。此时两人的心情就好象自然中的美丽景色一样美好。在影片结尾,埃尼斯用自己的白衬衣包裹住杰克的蓝衬衣,挂到衣柜,旁边别着杰克给他寄来的断背山的明信片。这样细腻的画面处理,给人感动的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安的《断背山》在直接传达故事内容的同时,让观众不只是为故事而观看,同时让人感同身受,不只是通过语言,而是在情节的细微处让人领略影片的故事内涵,从中更好的体会人生。李安在选择画面构图的过程中,并没有给人十分刻意安排的感觉,整个影片的观赏过程就犹如是在演绎生活,十分朴实自然。李安的《断背山》不管是在知觉、故事还是思想层面都做的无懈可击。真的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也使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正像克莱夫贝尔所说,“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理解和排列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这种理解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10]无可厚非的,李安的《断背山》做到了这点。

  总的归结是,作品中融贯中西所体现出来的“中和”的美学思想。导演把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贯穿于影视人物的内心,通过一言一行把它体现了出来。导演在这里紧紧抓住了一个“度”的原则,虽然在人物的表现上是挣扎与痛苦的,但在电影的整体效果上却是尽善尽美的。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现实的追求―“和谐”。在电影《断背山》中,这一追求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而且很好的表现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就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所追求的吗!

  李安的《断背山》这部电影采用娴熟的技巧,平淡朴实的叙述风格,优美和谐的画面语言,清晰流畅的摄影画面,沉静、平和的叙事笔触,理性而睿智的演绎世间的伦理人情,体味人生,彰显人性,追求永恒的人文主题。李安由于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和中国文化熏陶,在处理充满悲剧意味的《断背山》这部影片时,刻意冲淡了令人压抑的那份沉重,而是充满东方式的温和、平静,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容敦厚”的传统儒家思想,更体现了“中和”的美学风格。李安用特殊的题材使观众品味人性的隐忍与放纵,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抓住了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给观众以无法比拟的审美享受。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