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论文 >> 音乐

探析我国音乐类综艺节目现状的创新路径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2020年9月,《歌手》总导演洪涛正式宣布《歌手·当打之年》成为该系列的收官之作,陪伴中国电视观众八年之久的“现象级”音乐综艺正式落幕。同时,另一档经典音乐综艺《中国好声音2020》最终收视率2.426%,①与巅峰时期“破五”“破六”的成绩相比已尽显疲态。作为曾创造辉煌成就的电视综艺品类,音乐类综艺节目似乎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然而,据统计,2021年预计将有34档音乐类综艺上线各平台。②其中,既有专注于垂直领域的《闪光的乐队》《音乐剧之王》,又有竞演类的《创造营2021》《跨界歌王》,更有尝试媒介创新的《跨次元新星》《2050》……与其说音乐类综艺正面临着发展窘境,不如说正在进行一场由内而外、顺势而为的更新。然而,创新的过程通常伴随着风险与未知,当经典综艺逐渐式微,新型类别前途未卜之时,我国音乐类综艺节目也亟待创新与突破。

  一、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艺术本体性

  对于综艺节目,引人入胜的叙事性发展与富有深度的人物设定往往是不可缺少的。诚然如此,今天的音乐类综艺不仅仅是艺术本体里的元素碰撞,还是音乐艺术与电视艺术、艺术本体与商业市场、综艺性内容与社会背景元素的有机结合。但无论样式与外表多么复杂多样,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仍然是音乐综艺坚守的初衷。在众多的音乐综艺中,曲目的改编与新创、歌手的演唱与台风以及音响的质感与体验,等等,这些元素始终是将音乐这门以听觉为主的时间艺术呈现给观众时最直接的艺术本体。这就回到了音乐类综艺的原点思考,其价值实现更突出强调的是通过节目推出好歌曲、寻找好歌手。即使是在文化产业市场快速发展的艺术行业内,追求艺术的真诚性与卓越性,仍然是为之进行艺术管理的初衷。在2020年收视率超0.5%的周播综艺节目盘点中,作为纯音乐类的综艺节目,由湖南卫视主推的《歌手·当打之年》收视率名列前茅,显然,2020年《歌手》节目更强调了综艺制作中艺术本体的内涵与外延。音乐的基本元素被更多地聚焦音乐作品本身;而作为外延拓展,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流行音乐背后越来越多地体现出音乐人所追求与表达的态度、时代发展的意识以及精神。在《歌手》中,周深、华晨宇、袁娅维、李宇春、吉克隽逸等众多歌手阐释了音乐本体背后的性格与内在的价值体现。

  显然,在音乐综艺中,艺术本体的内涵与外延,不只是旋律、节奏、调式与和声的音乐元素总和,歌手所能带给受众的也不仅仅是音准与声线的听觉享受,更多的是以音乐为内容,以平台为形式,映射强烈的人生态度、爱情观念以及性格特点,这是音乐类综艺节目所要传达的艺术本体。

  二、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多维度评价

  多年来,收视率一直是各大电视台为之追逐的衡量标准,即使在发展了十年有余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仍然是“投票式”博得眼球、吸引观众、赢得高收视率,无疑,这体现出在音乐综艺的商业定位问题上,即以收视论英雄。但究其根本,在音乐类综艺节目中,音乐只是音乐吗?在当下的综艺现象中,音乐所担任的“艺术符号”在与营销、媒介、受众不断抗衡,形成了多维度的评价策略。

  (一)关注艺术本体特性,激活内容创造力

  “综艺”意味着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综艺”所具备的娱乐性是其显著的外在特征,但当“音乐+综艺”后,在强调音乐艺术元素的根本性的基础上,还是应该会产生“1+1>2”的效果。或以音乐作为主线串联综艺,或以音乐作为核心拓展综艺。换言之,音乐类综艺节目给观众留下的不仅仅是人名、歌名,而是通过综艺节目,激发出内容的创造力,拓展受众的可能性。《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国内顶尖的美声声乐节目,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在普及歌剧演唱的基础上,让古典音乐走进大众。它颠覆了受众对于“歌剧”“美声”等专业术语的认知,以“高颜值、新面孔”为特色,又始终强调赛制带来的悬念感与发展性,不断以淘汰制、复活制的方式促进变化,“好听+好看”成为这一档综艺的关键词。此外,它的定位着力于音乐类综艺的共性,又选择以较为小众的音乐体裁与元素作为内容产出,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融,是其博得众彩、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二)关注媒介融合趋势,尊重审美“公约数”

  当经典音乐综艺陷入阻滞时,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新鲜感的消失,而是近些年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造成的信息茧房和审美分裂的困境。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当下,也会造成媒介迭代的断层化。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没有经历长期的以计算机端为引领的门户/搜索时代,信息接受的媒介由纸媒/电视迅速迭代为移动端,接受习惯也由被动、自上而下的路径迅速转变为算法定向、广而无序的形式。因此,“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谭谈交通》《1818黄金眼》成为一二线城市人群的“小镇奇观”,而“假明星”“假网红”则在广大的农村网络平台上蔓延,造成了“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式的文化与审美分立。城市青年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音乐类型和符号化的人物塑造,而小镇观众们还继续停留在传统的审美领域,音乐综艺站在其形成的越来越大的文化鸿沟之中,不得不进行反思与突破。逆向思考,这或许正是音乐类综艺必须要承担的时代使命—以传统媒体的广延性,发掘长期被忽视和标签化的广大社会群体的故事,同时不断开发音乐的艺术性和多样性,在满足观众新鲜感的基础上做到审美价值的弥合与引领。《中国好歌曲》中脱颖而出的戴荃与《明日之子》中夺冠的毛不易,都是从普通歌手中走出,将人生经历有机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通过节目对创作者故事的挖掘,观众在作品之外的留白处获得了启示,取得了欣赏音乐作品和获得情感价值的双重收获。以音乐艺术来升华审美,或许才是“星素结合”趋势和音乐类综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三)把握时代趋势,创新评价标准

  显然,话题度的高低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观众对于音乐类综艺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档“现象级”音乐类综艺的背后,都暗合了当下观众对于音乐类综艺革新方向的期待。《歌手》的出现,迎合了观众对于高质量舞美、直观性体验、筛选制评价的要求。而《偶像练习生》等新选秀节目则体现了年轻观众对于话语权体系的重视。随着时代趋势的不断变化,音乐类综艺的评价体系总是不断平衡着专业性、大众性、话题性的因素。2021年,《为歌而赞》将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和网络流行歌曲的大众传播相结合,实现了传统音乐人和“草根”创作者的同台竞技与观念交锋,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成绩。其背后正体现了当下观众对于音乐类综艺革新的新要求:在话语权体系和赛制的构建中,需要以专业性的歌者作为审美保证,但也需接受时下大众的不断审视与挑战,二者在沟通与较量中取得共识,寻找新的流行音乐发展方向。因此,创造符合时代趋势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既需要实现艺术本体的审美价值,又要尊重广大观众的个性化选择,始终做到引领而非脱离、亲近但不谄媚;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偏好中调节各个因素之间的比重,实现张力与合力的统一。

  三、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路径拓展

  从艺术本体到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发展,中国本土化的音乐类综艺从2005年走到今天,已近二十载。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音乐类综艺从早期平民选秀节目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几年前的“现象级”竞演类音乐综艺《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再到近期掀起热议的垂直类音乐综艺《中国有嘻哈》及“后选秀时代”的《偶像练习生》,这条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之路,从表象到内涵、从艺术到商业、从市场到文化,都映射出音乐类综艺的发展有其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特点也大大拓展了音乐类综艺节目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专注艺术作品,深耕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播模式也逐渐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分众传播的概念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媒体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③垂直类节目正是“分众”理念在音乐类综艺中的最好体现。这类节目极大地挖掘了各类音乐的艺术价值,以小众音乐爱好者为核心向外辐射,做到了对音乐艺术的传播与推广。而相较于其他种类的音乐类综艺,垂直类音乐综艺更具有“聚焦”艺术性的优势。在这类节目中,某一类音乐成为内容的绝对主角,而“参与者”只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向普通观众更好地展示其内涵与文化。例如当说唱类音乐节目已陷入千篇一律的质疑时,2020年的《说唱新世代》紧紧抓住了嘻哈音乐重视“表达”的内核,其中作品关注校园暴力、亲子关系、性别歧视等社会现象,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热潮,使嘻哈音乐再次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同时,垂直类节目也更有助于普通观众向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领域探索,例如以音乐剧、歌剧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声入人心》和以民族音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风华国乐》等。未来,垂直类领域还有更多的空间值得发掘,但同时,这也对节目制作者的音乐素养及音乐知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挖掘人物故事,创新评价体系

  早在1956年,一位名叫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Presley)的年轻男歌手就通过美国综艺节目《艾德·苏利文秀》(EdSullivanShow)一战成名,之后,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猫王”。而中国观众所熟知的邓丽君、林慧萍、张惠妹等歌手也都是通过竞演类音乐节目被发掘的璀璨之星。2005年,竞演类音乐节目《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创造了平均收视率“破六”的奇迹。回顾这类节目,“人比歌红”的现象十分普遍。总体来说,竞演类音乐节目的参加人群以素人为主,缺乏一定的舞台经验,选曲策略也因赛制而更趋于求稳,并不具有较大的音乐创新性。但同时,这类节目除了商业价值,也承担着发掘和输送音乐人才的作用。对于观众来说,竞演类节目并不需要过于出色的艺术表现,而是要不断展示新鲜且富有魅力的音乐人形象,以人为切入点去了解音乐。因此,竞演类节目需要在人和赛制方面不断调整与融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以“忽视颜值,专注声音”为理念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以及以全面重视观众投票意见著称的《偶像练习生》《创造营》,都各自有其赛制和选人方面的逻辑,达到了理念与形式的自洽。

  (三)关注媒介融合趋势,力求概念与内容并进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波斯特曾提出“第二媒介时代”概念,即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方式”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精英式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④普通消费者甚至能够熟练运用媒介技术进行生产与反馈。而在互联网技术及思维的串联下,各种媒介也正在进行高速融合与互动。其中,电视艺术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综合性艺术,本就具有了媒介融合的优势。近年来,有关注音乐与影像融合的《幻乐之城》,有关注大小屏互动的《为歌而赞》,也有关注音乐与虚拟技术融合的《跨次元新星》,还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断涌现的跨荧屏“云综艺”“微综艺”,都在不断拓展各种艺术与媒介的融合方式。这类音乐综艺从概念出发,认识到各媒介之间虽有外延的融合性,但其内在仍具有较为独立的发展逻辑性。在做媒介融合类的音乐综艺时,不仅要有时代敏锐度,而且要对传统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的再认识,由此才能真正把握创新的精髓,呈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作品。

  结语

  综观我国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更迭,既有资本运转的商业味道,又有真诚的作品与艺人;既折射出某个时间段里的社会元素与人文关怀,又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综艺现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音乐与科技的融合、媒介与平台的借力、电视与音乐的嵌入式发展,或许都将成为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必经之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