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论文 >> 音乐

冀中音乐会之分析研究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099-01

  

   音乐会是活跃在冀中平原的一种民间鼓吹音乐组织,其分布区域遍及河北省中部以及北京和天津等地的郊县。作为一种分布范围如此之大的音乐社会,已经受到国家以及众多音乐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冀中音乐会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②,在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组织了各种规模的文艺汇演,冀中音乐会在此次汇演中被音乐学者发现。1950年,杨荫浏等人在天津采访了参加了汇演的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笙管乐社的民间艺人,之后并合编了《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作为鼓吹乐,冀中的管乐得到了认识与关注。但是“音乐会”这一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的民间乐种,直到1986年才出现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薛艺兵。他的《深受农民欢迎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标志了对冀中音乐会学术研究的开始。

   一、音乐会的历史发展

   据《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经在北方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了,音乐会的演奏形势也是源于中国这一时期的鼓吹乐。到了魏晋时期,鼓吹乐就已经比较盛行了,筚篥(也就是管子)传到了中原,这一乐器和横吹(笛子)等,作为了鼓吹乐的主要乐器。而冀中音乐会的主要乐器就是管,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音乐会依然保留着汉魏时期的鼓吹乐。到了明清时期,鼓吹适应了民间丧礼及宗教祭祀的需要,于是民间的鼓吹乐社慢慢形成了,主要就是用来祭祀等活动。音乐会之所以在冀中这样一地区盛行,是因为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许多宫廷乐师流落到民间,再加之寺院的衰落,许多艺僧到了民间,为了生计,将技艺传给民间,从而民间乐社形成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民间乐社只能追溯到这一时期。清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音乐会发展的旺盛时期,由于抗战以及后来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大部分的音乐会也随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有一部分又恢复了正常活动。

  二、音乐会的宗教性质及社会功能

   音乐会是带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它与当地人们的习俗信仰、祭祀以及丧礼等重要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自古就出现带有宗教性质的祭祀、崇拜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僧庙道观便与民间有着密切联系。古谓“俗人之礼,歌舞之乐”③,民间祭祀“必以歌乐鼓舞,以乐诸神”④。僧侣们则习惯以音乐诵经的手段,借着音乐来弘扬教义。有时民间也邀请这些艺僧们去参加丧礼,为死者超度送别。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盛行。于是民间也就效仿僧道,兴办起了乐社。这些乐社主要就是用来祭祀等活动。这些与农村基层社会息息相关的信仰、祭祀都与宗教有关,而乐社也都保持了为神奏乐的理念,因此,音乐会也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性质。

  音乐会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毋庸置疑的就是它的广泛应用。音乐会一般被用来祭祀、丧礼、以及求雨等活动。

   祭祀:音乐会祭祀的重点都是与民间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有关的,因此,一些关乎于这些的神柢都成了音乐会祭祀的对象。比如,迁民庄南乐会每年正月都会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帐篷,挂上神像,进行祭祀活动。乐师们进行吹奏表演,以示诸神。在祭祀期间,村民们都来烧香,以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丧礼:参加丧礼是音乐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丧家请音乐会的人去进行吹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畏与悼念,并对死者进行超度。需要说明的是,音乐会参加丧礼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这也说明冀中音乐会因音乐活动的思想核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道德水平。

  求雨:在民间每逢天旱,音乐会的带头人便会组织音乐会进行求雨活动。正在求雨的过程中音乐会进行吹奏,希望能引起神的注意,从而降雨。但在近年,随着灌溉设施的不断完善,求雨仪式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此外,有的音乐会在过年期间还进行串村拜会活动,主要是为了相互恭贺,表达对他村的祝福。但有时也是为了通过音乐会演奏来进行比试,以鞭策本村再接再厉,加强技艺的提升。

   三、音乐会编制及乐器的使用

  音乐会人数一般在二十至三十人之间,其中设有一到两个负责管理音乐会内部事务的人,被成为总管。还有一位就是“香首”,也就是音乐会的领头人物。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会的乐师了。音乐会由管乐和法器两部分组成。管乐包括管子、笙,笛子、云锣、鼓、镲,一般用来吹打合奏部分。法器包括钹、大铙、鼓、镲等打击乐。冀中音乐会分为南乐和北乐,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北乐主要以小管为主,南乐主要以大管为主。除了有大小管之别外,南乐还多加用了唢呐、口噙、翁子(胡琴)等乐器。在演奏时,管子可谓是整个音乐会的统领者,没有管子的“号令”,其他乐器是不得开始演奏的,也就是说音乐会的总体乐队是跟随管子入乐的。但是,音乐会在行街时一般以打击乐为主。

  四、音乐会的演奏曲目以及乐谱

   音乐会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僧侣们的传授,因此,其演奏曲目大多都是带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如南高洛村音乐会曲目《普庵咒》,就源于佛教寺院。寺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连接宫廷与民间的纽带的作用,而且宫廷艺人流回到民间,这样一来,音乐会的曲目很多也来自宫廷音乐。

   北乐会一般只参与社区事务、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活动,传承者没有对演奏曲目进行改动,依然保留着音乐会的原始曲目。因此,北乐会所演奏的曲目大多多是大型套曲。而南乐会则是以承办个体、家庭等的冠婚丧祭等活动,其演奏曲目就具有了强烈的世俗性,多是小型曲牌。

   冀中音乐会所演奏的曲目,尤其是原始曲目,都是靠手抄谱流传下来的,大多使用工尺谱来对音乐进行记录。工尺谱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记录音乐的方法之一。这一地区的乐谱一般由“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个谱字组成。其中“六”、“五”分别是“合”、“四”的高八度。一般工尺谱的音列排序以“上”开头,后为“尺”、“工”、“凡”、“六”、“五”,与人们所熟知的简谱比较,分别对应“1”、“2”、“3、”“4”、“5”、“6”,“一”多为简谱中的“7”。冀中音乐会所使用的工尺谱的音列排序多为两种。一种是以“上”字为调首的背调,也就是以 “上”为“1”;另一种则是以“合”字为调首的正调,这时也就变成了以“合”为“1”。音乐会运用工尺谱记录音乐,大多只是记录一些骨干音,其他一些经过音或装饰性辅助音,在韵谱时是用“哎”、“咳”、“哇”等衬字唱出的。由于乐师们大多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授学生的,因此,演奏曲目的乐谱在练习过程中已经背的很熟练了,平时也就不再需要看谱子了。

  五、音乐会的传承

   冀中音乐会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经过战争与社会变革的摧残,仍然保留于广大的农村基层,表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专家学者对音乐会进行考察时他们发现音乐会基本是以家族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为主的。在会员的前一代基本是后一代的父辈或师长。这些会员都存在着宗族血缘关系.他们都不愿意让祖辈留下来的技艺断送在自己手里,因此会竭尽全力将音乐会传下去,这与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

   总之冀中音乐会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张振涛.风声入耳――张振涛音乐文集[M].北京文艺出版社 北京.2010,4.

  ②乔建忠“开幕辞”首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讨会,1995.9.21

  ③④王逸.楚辞章句.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