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碎片化学习提升化学学习素养的教学探索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研究目标转移到学习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上面,这方面的论述也越来越多。“学习素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指的是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方面的素质、能力及修养。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实践的精神,主动学习的能力,乐于求知的态度以及人文底蕴的沉淀。一个人的学习素养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显而易见,学习素养是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相关的。
在当前的生活环境中,各种知识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周围,信息和知识的碎片化已经不可避免。相应的,碎片化学习在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研究者的目光中,但在中学生学习的范畴中,基于种种原因,碎片化学习被讨论的次数比较少。对于中学阶段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顺势而上,挖掘碎片化学习的意义。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负责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是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PISA2015科学框架草案》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方法和知识进行了分类。在此,我们参考其评估和分类方法,探讨利用碎片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方法和效果。
我们以“燃烧与灭火”一课为例进行了尝试。首先,根据初中化学新课标中的内容,我们对课程的知识进行了整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之后,我们进一步将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堂外可能获得的信息进行匹配,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学习、巩固、延伸与拓展。
为了验证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效果,我们参考PISA的测试方案,对本章节中涉及到科学素养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选取8个班,任课教师4名,每名教师负责两个班,授课时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相同,学生层次水平相近,同一名教师的两个班,对其中一个班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另外一个班则没有进行指导。
在进行章节测试后,我们对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表明,经过碎片化学习指导的学生,在程序性知识和内容性知识上的得分,明显要高于没有经过指导的学生。而在认识性知识方面,特别是阐释数据和证据,以及设计和评价科学探究方面,则没有明显差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碎片化学习能够提升的知识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内容性知识以及部分程序性知识。而认识性知识,特别是在设计和评价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地阐述数据和证据方面,则更多的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關,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但可以预见,在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内容性知识足够丰富,并形成系统以后,将有助于学生在认识性知识方面的提升。
当然,由于调查样本数量和时间的关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不同以及其他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一次的测试结果无法准确体现碎片化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方面的作用。我们还需要考察这种方法在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时间的占用比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教学试验,并对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