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原因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 要]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日趋严重。在大力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在第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资源日趋耗竭、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实施范围;尽快制定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标准;制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资源消耗标准;认真立法,严格执法;改善管理、清洁服务。
[关键词]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意义;建议。
第三产业是以生产服务产品为主的产业,服务产品也称非实物产品,其主要特点是:产品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可分离;产品不可储存、不可转移;产品具有异质性,没有统一规范和固定的标准可循,主要根据经验判断;产品价格与真实劳动支出联系不准确等。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就业、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清洁生产首先是在工业领域开始实施的,现在农业、服务业的清洁生产也日益受到重视并被提上议事日程,亦在实践中取得了成绩。清洁生产是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绿色北京的一个重要措施。在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中,强调适时推进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尤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
一、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在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之下,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越来越多,成为继工业生产之后的又一个严重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途径。下面通过一些事例简略地说明这个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些行业(如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据测算,在载货汽车运输耗油(升/ 百吨公里) 方面, 中国汽车在 1980、1985、1990、1995年4 年中消耗的汽油分别是美国的 2.54倍、2.29倍、2.03倍和1.99 倍①。交通运输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每年消耗的能源较多。据统计,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其中卡车运输的百公里油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近50%。我国交通运输业不仅单位能耗高,而且能源消耗总量也多。 2007年,我国交通部门运营车辆加上其他部门和私人车辆的用油量占全部汽油消耗量的92.7%,占全部柴油消耗量的71.80%,占全部终端能源消耗量的17.20%[1]。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家用汽车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将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北京市医院人均耗电量和耗水量分别是北京市人均耗电量、耗水量的6 倍和 2.5 倍[2]。
据调查,酒店宾馆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是一般城市居民住宅楼用电量的10-20 倍, 办公机关和写字楼的资源消费量是住宅楼的10 倍以上[3]。
第三产业消耗的能源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从1980 年到 2007 年, 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7.67%上升到 13.69%,升幅为78.49%。在大城市中,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的增加趋势更是明显。如北京市从1990 年到 2008 年,第三产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从19%提高到41.1%。 200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的49.94%。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的能源之和已超过全市能源消费量的50%,达到58.8%①。同时,第三产业产生和排放的污染废物也呈现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推测,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生活排放的烟尘、废水和COD 的数量均高于工业排放量。
这些统计数字说明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日趋严重。据统计,在已探明的资源中,按目前消费速度,一些资源的使用年限是:石油—30年,铁—93年,天然气—58年,煤—226年[4]。另据资料介绍,我国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 2010 年,可以保证需求的有21 种, 到 2020 年可以保证需求的只剩下9 种[5]。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大力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在第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资源日趋耗竭、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第三产业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温家宝总理在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北京市也正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抓好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和医药、汽车、都市型工业等六大产业,加快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绿色经济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环境体系,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实施范围。
目前,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只是在少数行业中如餐饮业中的一些宾馆酒店等企业实施,推行面比较小,应当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的实施范围。 200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已占全市GDP 的 75.4%,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则占到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1.1%,高于第一、二产业的1.5%、39.7%,更高于生活消费的17.7%②。这说明在大城市中更应扩大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范围。笔者建议:一是重点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是资源消耗多、污染重的行业,如交通运输、医院、餐饮业(宾馆、酒店等)、旅游、娱乐、会展、公共建筑等。二是在一般行业中抓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如果将同行业中的企业按照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程度分为三类,其中消耗高或污染重的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其他行业、企业可按自愿协议方式推行。
(三)尽快制定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标准。
我国已制定的清洁生产标准基本上是针对工业部门的,截至2008 年底已包括 41 个行业。 而第三产业目前只是宾馆饭店行业有清洁生产标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快制定第三产业重点行业(消耗较多、污染较重)清洁生产标准的工作。北京市也可以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清洁生产标准,或对既有的标准进行调整修改后在全市试行。
(四)建议制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资源消耗标准。
第三产业中只有少数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等污染严重,大部分行业污染并不严重,但不同的行业对于资源的消耗却大不相同。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资源消耗数量和污染情况,制定第三产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标准指标。这个标准指标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单项的,如洗车业主要是用水指标,包括用什么样的水,中水还是清洁水、洗一辆车用多少水等。制定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资源消耗标准指标时,可以暂将同行业企业资源消耗数量分为三个等级,对高消耗企业进行强制性审核;对低消耗企业进行表扬奖励;动员消耗达标者签订自愿协议,进一步节约资源,防治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既要审核环境污染指标,又要审核资源消耗数量指标,这样才能既有利于环境友好,又有利于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是相互联系的,并行的,但是不能相互代替。
(五)认真立法,严格执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七年多来,对推动我国清洁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法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应对其进行修订,制定该法实施条例或细则并增加新内容。该法的42 个条款中,有 30 条以上属于提倡、鼓励、指导性条款。有29 个“应当”、2 个“必须”、2 个“禁止”字样。制裁性条款只有5 个, 表彰奖励性条款只有 1条,且不具体。资金支持优惠的条款只有4 条,且缺少量化。因此,首先应增加制裁性条款,将该法中带有“禁止”、“必须”、“应当”字样的条款适当加入制裁性内容。其次,增加表彰奖励性的条款,提高奖项档次,增加奖项层次。三是增加第一、二产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具体内容要求,尤其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支持清洁生产的内容。第四,细化量化条款内容,增加可操作性。对奖惩条款尽可能做到数字化,档次不同,奖惩有别。建议北京市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特点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以便于操作和实施。
(六)改善管理、清洁服务。
在第二产业清洁生产中,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在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中,技术进步仍然重要,不可轻视,但是管理的作用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关键作用。管理具有指路、推动、约束、规范作用,因此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的同时,更要在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实行清洁管理,做到清洁服务。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一般直接面对消费者,加之企业众多,类型各异,中小企业占相当大比例,服务产品复杂多样,生产方法不固定,不规范,无统一的标准,更需要加强管理,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同时第三产业中有许多服务活动,也不需要什么高新精尖技术,却要求认真周到地管理和热心服务。前一个时期,在社会上影响极坏的“三鹿奶粉”和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根本原因不是责任方当事人不懂技术,而是没有文明精神、伦理道德和公正的良心。这从反面说明加强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其实就是清洁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清洁服务的核心内容。对于北京来说,第三产业是窗口和门面,代表北京的形象。北京第三产业更要搞好清洁生产,提供清洁服务,建设清洁窗口,塑造北京窗口服务精神,这是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条件。
(七)其他具体措施。
1.关于安装暖气表的建议。
在规定取暖地区共用取暖设施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一般都安装了电表、水表和燃气表,但一般都没有暖气表。 在供暖期间,有的单位或个人因故暂时不需要取暖,如放假期间单位没有人上班,或者春节黄金周居民外出旅游,此时如果不能停供暖气不仅浪费能源资源,而且不利于节省单位或个人的开支,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因此笔者建议,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安装暖气表,分户计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节约能源。
2.建议研发使用人工割草机。
据了解,北京市某物业公司为小区内的草地割草,每年大约耗油70-80 升。 如果换成人工割草机并在北京城区推广,将会节约一大笔能源。国外使用人工割草机已不少见,在房前屋后、街道、公园的草地,使用人工割草机割草,既方便又省能源,节能环保。另外,应将割下来的草收集起来,而不是随垃圾一同扔掉,使之物有所用。
三、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要求;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是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6]。国内外实践证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降低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将污染物消除在源头和生产、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解决污染转移,减少社会矛盾;可以减少或避免生产和服务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
2000 年 10 月,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的第六届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上,与会者将清洁生产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清洁生产是技术革新的推动者、改善企业管理的催化剂、工业运动模式的革新者、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 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7]。
这里所说的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侧重于工业清洁生产,但也同样适用于服务业清洁生产。
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也具有不同于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重要作用。
(一)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是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延伸和检验。抓好第三产业清洁生产问题,能够促进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清洁生产,提高第一、二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巩固并扩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清洁生产的成果。
(二)第三产业是使第一、二产业生产的生活消费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桥梁。搞好第三产业清洁生产,能将第一、二产业清洁产品安全、清洁、完整地转入消费者手里,使人们消费到清洁产品,抵制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不清洁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保护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三)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清洁生产并取得清洁生产全效益的需要。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并推动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相应发展。当清洁生产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必将产生清洁的国民经济即绿色国民经济,带来国民经济清洁生产效益即清洁生产全效益。清洁生产全效益是第一、二、三产业清洁生产效益的总和或综合效益。
(五)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是我们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 年我国单位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六)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是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节能优势的重要抓手。
资料表明,我国第三产业是既有利于节约能源又有利于增加产值的产业[8],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节能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推行清洁生产是将第三产业节能潜力变为现实节能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第三产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首要的直接的意义是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保障环境和人体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庆一.中国2007年终端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上)[J].节能与环保,2008(2):p15.
[2]刘学之,陈星,王永恒.北京市医疗行业清洁生产初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p46~50.
[3]赵玉明.清洁生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p235.
[4]雷兆武等主编.清洁生产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p4.
[5]段宁主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p1.
[6]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组织编辑,翻译.国外清洁生产 实 施与启 迪[M].北京:学苑 出 版 社,2002.前 言p3~5.
[7]赵鹏高等主编.清洁生产培训教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p54.
[8]刘学等.发挥第三产业节能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9(11):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