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5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ZD02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8BJL040);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0-9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257)
作者简介:刘岱宁(1984-),女,山西朔州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曹青(1987-),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耿明斋(1952-),男,河南滑县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007-07收稿日期:2013-11-04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城镇化是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而发生的要素用途转换、流动与聚集的过程。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以及原有城市不断扩张和新城市不断诞生成长(耿明斋,2011)。人口流动越来越构成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同时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常住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Fan,2005)。首先,农村人口迁移总量与城镇化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其次,农村人口流动的流向深刻影响到城市体系(Berry,2008)。城市体系是由不同等级的城市构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么“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城镇的崛起,要么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扩大其城市规模,而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也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蔡?P,2010)。因此,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密不可分,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对城镇规模体系的分析预测,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对人口流动的系列研究,较多关注全国的整体人口流动情况(Liu et al,2007),尤其偏重人口的输入地东部地区,而对人口输出地的关注不够。作为典型人口输出地的河南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典型传统农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突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河南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的特点与趋势,那么研究和掌握河南这样的典型农区的人口流动的特殊规律,既体现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又是对中国特色的人口城乡流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西方经济学关于城市演进的理论主要有分工演进、推―拉作用和聚集经济理论。国内学者在这三个主要理论指导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提炼,进而演化为对城镇化模式的研究(盛广耀,2011),其中多关注于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建设(陈晓梅,2012)。新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学者对大城市效率优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主张发展大城市的观点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王小鲁,1999)。2005年以后,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所带来的“城市病”开始显现,学界又提出了“大中小合理城镇体系”的城镇化模式(Wang,2006;殷江滨 等,2012)。有学者通过分析指出中国城镇化应该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东部与中西部的城镇化模式必然产生显著差别(蔡?P 等,2003)。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中部地区将会是我国推进新一轮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势能所在(Wu et al,2011)。但目前这种城镇化模式的探讨,多集中于概念性和设想。对于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城镇化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并用动态的思维分析城镇化模式选择(王小鲁,2010)。而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城镇化模式的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从典型农区人口流动的角度探讨区域城镇化模式,既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特殊的城乡人口流动理论,也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理论。
那么,特别是对于河南省这样的人口大省、粮食大省而言,城镇化质量亟须提高(刘静玉 等,2013;刘涛,2014)。就传统农区来说,当前究竟该采取怎么样的城镇化模式,以及城镇规模体系该如何预测并规划,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明确的分析。在人口转移型城镇化向结构转换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孔令刚 等,2013),根据河南人口流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观察其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并根据近年河南常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对其未来人口流动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对未来河南省城市结构形态及城镇化模式进行探讨。
二、河南人口流动的现状
(一)流量逐渐增大、比例明显增加
全国“五普”和“六普”数据资料显示如表1,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河南流动人口增加2.62倍,10年间,河南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由5.4%增至7.5%。河南流动人口占河南总人口的比例由8.5%增至20.9%。河南流动人口总量明显增多,比例大幅度升高。
(二)省内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人口流动势能明显
表2为2010年“六普”河南省各省辖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其中作为省会的郑州人口聚集度最高,其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70万,占全省流动人口的27.7%。其次是南阳和洛阳,其流动人口规模分别为87.7万、84.6万。通过检验各省流动人口规模与其总人口规模,得出流动人口规模的大小与其总人口规模密切相关。通过对河南各省辖市流动人口规模与其总人口规模的初步检验,也符合这个规律。其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部六市“郑汴洛焦新许”最为突出, 其流动人口总数占全省总流动人口的 (三)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流入中心城市
根据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整理的“百县-千村-万户”工程1期(2011年6月),2期(2012年6月)调查表,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去向详见表3。
由表可见,河南农村转移人口有55.89%留在了省内,与2010年“六普”相比,河南农村转移人口流向省内的势能越来越明显。其中只有13.96%的选择了县/乡镇/村,绝大多数流向了省内地级市的市区,其中流向郑州占比达到10.69%;河南人口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劳动力占到了样本总数35.53%,流入郑州市区的占样本总数的10.69%,流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郑州四地相加接近一半(46.22%);流入省内其他17个省辖市的占到样本总数的31.24%;那么流入三大经济圈和河南18个省辖市加总接近百分之八十(77.46%)。这证明了河南农村转移人口流动方向首选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次选省辖中心城市。河南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是被中心城市吸纳。从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调查可以预判,河南应该前瞻性地扩大省辖市市区规模,尤其是郑州的规模。
表3②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向样本总数160311占比(%)省内地市11884131.24省内县/乡镇/村1842113.96长三角1764112.67珠三角1701111.62京津冀1678111.24郑州市区1645110.69国内其他地区151318.51国外1410.07注:不同的时间点统计出流向会有较大差异,近年河南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出省的比例逐年下降,留在省内的比例有所上升。
三、河南省内人口流动的趋势预测
流动人口的数据的难获得性,是导致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趋势预测的一个瓶颈。本研究试图用对常住人口的变动预测来探讨人口流动的趋势。具体来说,就是用河南常住人口层次分布与结构分布的现状和预判对省内人口流动趋势进行预测。
(一)常住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
经过对2006年~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数据的整理,得到表4。
从2006年到2012年河南全省的城镇化率增加了9.7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在这6年增长了912万人,平均每年153.5万人;而农村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50余万人。2006年~2012年的城镇化率增长率的年平均④为
λ=∑nt+1-nt1nt16
其中,λ表示城镇化率增长率的年平均,t表示时间2006年~2011年,n表示城镇化率。
用2006年~2012年的城镇化率增长率的年平均对2013年~2020年的河南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分布进行预测,公式为NT=NT-1(1+λ),其中N为城镇化率,T表示2013年~2020年,得到表5。
经过预测,到2020年的城镇化率是60.63%,城镇常住人口由2013年的4171万增加到2020年的5710万,平均每年增加近220万。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由2013年的5238万减少到2020年的372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16万。由表5可知城镇常住人口与农村常住人口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城镇常住人口聚集的态势明显。那么,常住人口向城镇聚集是未来河南人口流动的一个趋势。
(二) 城镇常住人口趋向于流向中心城市
根据各级政府及年鉴可得数据,得到2009年~2012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在省辖市市区及县乡镇城区的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2009年~2012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46万,其中省辖市市区的城镇人口增加了221万,占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值的90%。其中省辖市市区人口占比提高了2.42个百分点,县乡镇人口则下降了同样的比例。说明这三年城镇人口加速流向省辖市市区。
(三)人口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新焦许”核心圈流动趋势明显
为了弄清楚全省人口流动聚集趋势,使用统计数据,以18个省辖市为地域单元,对2006年~2012年间各地域单元之间常住人口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梳理,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2006年~2012年,在全省常住人口规模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各省辖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圈与其他区域之间人口增减变化差异巨大。在18省辖市市域中,总常住人口增加的有12个(郑州、开封、洛阳、许昌、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平顶山、漯河、南阳、济源),减少的有6个(安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在常住人口增加的12个省辖市市域中,郑州(新增174万,年均增3.72%)和洛阳(新增23.3万,年均增0.6%)分别排在前两位。焦作(12.4万,年均增0.6%)和新乡(增加10.9万,年均增0.33%)也增幅明显。开封和许昌也属常住人口持续增加的城市市域之列。而在常住人口减少的6个省辖市市域中,则以周口(减少113万,年均减少1.96%)、驻马店(减少82.9万,年均减少1.85%)、商丘(减少30.9万,年均减少0.67%)、信阳(减少23.4万,年均减少0.54%)4市最为突出。
由此可见,在河南全省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涵盖周边城市(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的人口核心聚集圈。过去6年间,这个“郑汴洛焦新许”核心聚集圈常住人口净增231.1万(年均增1.19%),远远超过了同期河南全省的净增常住人口(20万),这说明核心聚集圈新增常住人口的很大比例来自于商、周、驻、信等市人口的净流出。如果看城镇常住人口变动情况,上述向核心城市圈聚集的趋势也很明显。“郑汴洛焦新许”6城市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幅均高于或接近全省城镇常住人口平均增幅(4.51%)。6城市加总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74.7万,占全省新增城镇常住人口总量的921.7万的40.6%。6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幅度远低于其他地区,黄淮四市(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幅度远大于其他地区,也能说明全省范围内存在着人口由周边地区流向核心圈聚集的趋势。 根据2006年~2012年各省辖市常住人口的增长率的年平均,推算2013年~2020年全省18个省辖市各自常住人口变动,结果显示,2013年~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总量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从2013年的9403万增加到2020年的9433万,净增30万),各省辖市市域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明显。郑汴洛焦新许等核心圈城市市域常住人口是增加的,郑州增幅尤其大(从2013年的942万增加到2020年的1217万,净增275万,增幅近30%)。核心圈6城市加总,从2013年的3437万增加到2020年的3781万,净增344万,增幅10%。核心圈6城市常住总人口在全省常住总人口中的占比也将由2013年的36.55%提升到2020年的40.11%。与“郑汴洛焦新许”核心城市圈常住人口的持续增加相对应,“商周驻信”黄淮四市等周边地区未来仍将延续过去持续减少的趋势。进一步说明,未来人口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新焦许”核心圈流动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依据上述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规律趋势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至2020年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如表8所示,河南省9433万常住人口中,将有40.11%即3781万人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市域;5710万城镇常住人口中,将有42%即2381万分布在核心圈城镇;3739万省辖中心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中,将有55.9%即2090万人分布在核心城市圈市区。
根据上述对河南省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来若干年内河南省内人口变动会延续过去的趋势,即总(户籍)人口会持续增长,但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不变,人口流出量持续增大。在常住人口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率持续提升。表现为,一方面人口向城镇聚集势能明显,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流动。空间上,人口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焦新许”核心城市圈聚集流动。
四、河南城镇化模式探讨
(一)河南城镇规模结构预判
根据上述对河南人口流动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河南省省内人口流动格局是向中心城市聚集,特别是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这意味着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16.7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的趋势。从人口的流向可以预判,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河南应该前瞻性的扩大省辖市市区规模,尤其是郑州的规模。
首先,在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将形成一个以郑州为核心大城市的大都市圈。良好的产业基础,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高,民营经济较为活跃,第三产业较为发达这些特点引导着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圈流动,尤其是向就业机会多的市辖区聚集。相应的城区面积规划也应该大致与这个特点相符合,即做大市区面积。其次,在河南中南部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地区还将分布着约37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将有望达到2200万人。2020年,这一地区城镇化也将达到60%,但是实现的路径却是被动的城镇化――城镇化率的提升靠乡村人口的外流,核心城市圈城镇化的路径是主动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提升依靠城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人口。与此同时,这一区域的人口的分布整体较为分散,局部向县乡镇城区(小城市)集中,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多数被县乡城区吸纳,地级市市区(大城市)吸纳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2020年河南省将形成“北大集中,南小分散”的城市形态结构,北部地区大城市占绝对主导地位,规模越做越大,且分布集中,小城市基本维持;南部地区小城市占主导地位,且分布非常分散,农业人口流出较多的地方,县城吸纳的城镇人口可会较多,规模也会随之增大。至于其他地域,只有极个别地级市城区会缓慢扩大,其他中小城市将维持现有规模。
(二)河南新型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规划为引领和约束、以市场机制和利益引导为基础的城镇化 (耿明斋,2012)。根据上述研究,河南人口和资源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向中心城市及核心城市圈汇聚,河南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优先发展的优势显著。首先,大城市更能发挥经济的规模与聚集效应,城市规模越大承载产业的能力就越强,进而对于劳动、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聚集能力就越强。其次,大城市在效率要求引领下,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各类主体在这里从事经济社会活动成本最低,收益最大。再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极化辐射作用能解决区域差异的问题(Cohen,2006)。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也支持这一判断。美国三大城市圈(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聚集了全国约70%的人口,创造了美国GDP的67%;日本三大都市圈(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汇集了全国61%的人口创造出全国GDP的70%(The World Bank,2013)。因此,河南新型城镇化模式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重点培育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核心城市圈,并发挥其极化作用。
1.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
根据上述人口流动的规模、方向和趋势,河南省内人口流动势能明显增强,省内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将会延续。而且人口在空间上持续聚集的趋势与经济产出总量的空间聚集相对应,都是往中心城市聚集。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不断聚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心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体现,是河南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力(Li,2012)。那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按照这一思路,要尽快实施以省辖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全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城市组团式发展的要求,将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城和重点镇纳入市区一体化规划,把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现代交通体系和实现公共服务功能共享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对于远离中心城市且有较大腹地和较好经济基础的县城作为独立的中心城市加以培育,以便未来在现有18个省辖中心城市之外再形成若干个次一级的中心城市。
2.重点培育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核心城市圈,发挥其极化效应 在空间上存在着人口向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聚集的趋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核心城市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那么,河南典型的都市区无疑就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郑汴洛焦新许”6城市所围成的核心城市圈,其中“郑汴”、“郑许”、“郑新”又是都市区的核心区。规划重点一是应放在都市区内主中心、次中心、县城、重点镇等四级城镇体系的层次结构和空间结构,确定每个城镇聚集点的规模定位和功能定位,强化各城镇聚集点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共享;二是放在大都市区内公共交通体系的统一规划和运营管理;三是放在完善和加强郑州中心城区的高端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功能上,切实实现周边城市对郑州功能的共享以及郑州对周边的辐射带动。
五、结语
我国区域之间城镇化的巨大差距说明我国城镇化存在巨大的潜力,其中传统农区在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中作用突显。河南作为典型的传统农区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格局。根据统计与调研数据,对河南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指出一方面人口向城镇聚集势能明显,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流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空间上人口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汴洛焦新许”核心城市圈聚集流动势能明显。劳动力作为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根据河南人口流动动态特点讨论其城镇化模式。初步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最后建议河南新型城镇化重点应该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城镇化本身是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城镇化进程受到限制或选择了错误的城镇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Sun et al,2013)。其中劳动力是经济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从人口流动动态趋势来预判城镇规模体系,就是根据城镇化的内在规律,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视角探索城镇化模式路径。依照人口流动来探索城镇化模式,补充和完善了我国城镇化理论的外延。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分析,由于数据的缺乏,仅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调研数据,对县乡两级有低估的可能;二是对河南省内人口发展的趋势预测仅局限于常住人口空间与层次分布的变动;三是城镇化模式仅从人口流动的视角探讨,说服力需要进一步证明。因此,这些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区域城镇化的方向。
①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本文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②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百县-千村-万户”工程1期(2011年6月),2期(2012年6月)调查,覆盖63个县市、212个村镇和8096户家庭。
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8年之后,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频率大幅上升,如果仅以2009-2012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推测未来的情况,可能会高估相关数据。如果以2008年之前的数据,又体现不出近年人口流动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年平均常住人口”各省辖市这一指标到2006年之后才出现。因此,从综合预测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我们最终选择2006~2012年6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依据。
④预测采用增长率的年平均对未来年份进行递推的方法,更切合实际、更准确。而采用年平均增长率的方法更适合预测首尾已知年份去推测中间年份的情况。
⑤省辖市市区城镇常住人口=市辖区常住人口-市辖区乡村常住人口,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市辖区乡村常住人口来自各辖区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