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
人口问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论文 >> 人口问题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201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4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人,超出计划的1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2万人,超出计划的52%,但是到了年末登记的城镇失业率依旧有4.1%,从统计上看,与2011年持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再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增加,但是失业率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过剩的人口从何而来,他们为什么失业,以及能够通过什么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提出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既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自然也不会存在失业,学者们把相对过剩人口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却出现了失业人口,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现在我们把马克思提出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把它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望能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与资本积累的关系时,有着这样的描述:“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式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

  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随着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断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减少可变资本来不断增加不变资本而实现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投入的越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但是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长,投入的资本购买了机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资本积累,同时也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这就造成一部分劳动力富余,流入社会,最终变成相对剩余人口的一员。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论》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还有着这样的描述:“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的必然产物, 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 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随着资本积累的运动,相对人口过剩的规律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经济繁荣时期,积累扩大,工人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危机时期,积累缩小,工人失业率也会相对的提升。当然,各生产部门的情况各有不同,相对过剩人口的规律也会有所变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失业后就会形成一只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而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众所周知,工业周期会不断变动,相对过剩的人口的存在为资本家提供了富有伸缩弹性的劳动力“蓄水池”,失业者完全服从资本增殖的需要,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对过剩的人口,那么在工业波动中成增长趋势的资本主义将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

  二、我国当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深化,相对过剩人口也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矛盾,这也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相对过剩人口,而且将长期存在。

  1、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现状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的阶段,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是经济规律转变下的客观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便已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由于国家不承认社会主义有失业,所以这一时期的相对过剩人口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社会化水平提高,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渐渐的,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才暴露出来。

  城镇失业率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相对过剩人口状况,所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比较,最近三年失业现状分别为:2010年城镇失业人数为908万人,2011年增加了14万人,2012年有所好转,为917万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三年的城镇失业率一直持平在4.1%。可见我国目前失业现象比较稳定,但是要想中国快速发展,这一部分相对过剩的人口的问题还是得及时解决。

  2、我国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且生产资料尤其是劳动资料相对短缺。同西方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资本占有量远远落后。关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有所阐述:“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但是,如果生产资料太少了,就势必有一部分劳动者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沦为相对过剩人口,或者即使结合了,也不过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罢了,这虽然不会引起劳动者公开失业,但却产生了隐性失业。其结果,不仅相对过剩人口照样存在,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这段话正是指明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缺乏。   (2)劳动力供大于求加剧了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二元经济时期,即使到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依旧是二元的结构,由于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同时存在,导致我国劳动力增长过快、总量过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人口由1950年的515亿人增加到目前的13亿人,劳动力也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亿人增加到2010年统计的9亿多人,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劳动力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高峰11亿人。再加上,我国农村尚未实行离退休制度,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且全国尚未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城镇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现象、民营经济非法使用童工现象比较普遍,等等原因致使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迄今仍然居高不下。

  (3)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形成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递进,来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变换,经济飞速上升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建国后我国三种产业没有均衡发展,1980年中国就业结构由大到小的次序是一、二、三,而发达国家则完全是一种倒序,2002年底,我国全部劳动力约有一半滞留在第一产业领域,据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的中期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快的时期,但是从1998年开始,第一产业从业绝对人口却出现不降反升的格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也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格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增加值虽然同步上升,但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由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也由此造成我国相当一部分相对过剩人口一直闲置游离于社会中。

  3、我国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影响

  (1)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将处于稳定态势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生产资料的数量和社会资本的总量也会逐渐增加,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虽然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里提到资本有机的不断提高,资本可变部分会相对减少,但是也不会因此而否认它绝对量的增加,单从这一点就能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我国近三年来保持不变的失业率来看,我国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劳动力的数量其实是在逐年增加的,但是能够保持一定的失业率,确能充分说明目前国内就业形势渐有好转,甚至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还有可能出现相对过剩人口数量上的负增长。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适当的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率是34.6%,2011年为35.7%,到了2012年,第三产业的就业率又上了一个台阶,为36.1%。虽然过去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在我国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从而扩张我国的劳动需求,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减少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2)一定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我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作用。

  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有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失业人口促进着市场的竞争意识,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开放、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素质和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工资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终身就业政策,入职的劳动者没有就业压力,而且工资稳定,长此以往,劳动者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对过剩人口有着极强的就业压力,想要就业便不得不提高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不断竞争就业,必然降低了工资成本,使得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因而资本家可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实现了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相对剩余人口的存在能够带动新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家们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用机器替代一部分劳动者,造成一定量的社会相对剩余人口,这些人被新的生产部门吸收,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危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A.奥肯发现一条经验规律: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高0.3%左右,实现国民收入比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低1%。由此可见,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迫使在业的工人工资下降,激烈的就业竞争将工资的调整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微薄的工资使在业工人同样处于贫困的边缘,必要的生活资料也难以保证,所以产业后备军势力越大,需要得到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相对过剩人口的积聚一方面给当事者带来伤害,另一方面还会威胁到社会。没有工作的劳动者不但生活水平会下降,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压力和痛苦,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幸福指数。相对过剩的人口流动在社会中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偏激的道路,例如大多数罪犯原本就是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他们无知、堕落,无事生非,最终害人害己。

  三、解决我国人口相对过剩的对策

  加速经济增长,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提高社会资本的总量,从而降低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变资本在数量上的影响,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排斥它的绝对增加。”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对劳动的需求。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中小企业由于在数量上比较庞大,所以自然吸收的相对剩余人口较大企业多很多。日本曾做过统计,小企业增加的就业岗位大企业的3倍,而美国也统计得出新建小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在逐年增加。这些实例在我国同样适用,相较于大、中、小三个等级的企业,它们多提供就业岗位的投资自然也呈现着由高到低的趋势,鉴于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有钱人,所以大多人会选择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存在着很大潜力。因此,为了解决我国相对剩余人口的问题,政府应该放宽限制、减化手续、减轻负担,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缓解就业压力。

  控制人口增长,改革教育体系,争取把过剩人口的规模控制在适宜的限度内。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一直在实行,基本能够控制人口的增长,但这一项工作不能有所松懈。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资料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失业人员约占总失业人口的62%,高中文化的失业人员则约占29%,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能变相地解决一部分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适当扩大招生人数,多吸纳学生,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上也应该动员多组织开办相关的就业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就业和转岗的要求。

  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这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但我国实际直接的劳务输出数量和比重都相对较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没有起到相应作用。我国应该组织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出去投资办厂,通过到国外的发展带动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同时积极开拓劳务输出市场,增大了劳务输出的量,也就为我国相对剩余人口找到了去处。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