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
农村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论文 >> 农村研究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里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由双亲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叔辈等亲戚,更甚者有父母的朋友作为监护人照料她们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这个数字每年仍在上升。许多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很少,而且与留守子女的联系频率也比较低。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交流学习、生活等问题,不能享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对外界的认知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与帮助,很容易在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上产生偏离,引发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得到疏通,长年累月的累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他们成年后融入社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

  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李宝峰(2005年)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同时他们的户籍问题也没有被落实,子女不被城市学校接收,在这城市学校的学费较高,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把子女丢在农村,但是这些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是心理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蚌埠市十五中和泗县周边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1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5.3%,有效率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248份,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亲子关系缺失,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一些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孩子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严重内向性格。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失父母亲的关心与疼爱,虽然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监管,但毕竟与他们较生疏,没有自己的父母亲近,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很是内向。

  5、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8人(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133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监护因素、自身因素和父母因素五大方面。

  1、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再者,留守儿童多生活于农村等偏远地区,周围的社会环境没有城市好,所以农村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

  2、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中,有159人(68%)表示学校很少开展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安全教育课程,有178人(72.7%)表示他们有烦心事时不会与别人提起,只有小部分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愿意与老师提及,由此可见学校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较为闭塞,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根据该调查结果,我们绘制出了一张张图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   图1 留守儿童心理沟通渠道图

  3、监护因素。由于监护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发现监护方面的缺陷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无力型”监护的影响。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极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只能提供孩子的温饱,也就等于父母让孩子自己负担起监护的责任,但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也不成熟,分不清好坏是非,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2)“溺爱型”监护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农村老一辈人文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但疏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培养导致孩子的刁蛮任性,顽劣不堪。

  (3)“放纵型”监护的影响。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与父母同辈)的,也叫“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加上亲友自己需维持自身生计对孩子的监督力度远不如孩子的父母强,很难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培养方面,其次亲戚朋友不便对孩子太过严厉的管教而导致孩子十分放纵,孩子有心理问题也和很难沟通。

  4、自身因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人生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问题,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加上儿童自我监督力度薄弱,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遇到困难往往自己处理或者凭哥儿们义气行事,行为容易越轨,失意时孤独自卑,学习方面缺少上进心,容易自暴自弃。

  5、父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与孩子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看出,是根据本次调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绘制出来的图。

  图2 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内容分布图

  三、对策分析

  图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分析图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其次要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学校应通过建立五大系统,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各校在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心理状况摸底,为排查出来的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建立档案,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留守儿童多一点关爱。尤其是老师们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与他们沟通,找出问题的源头,辅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缺乏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多一点外界的关爱。进一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对人际关系上的自信心,对部分焦虑现象异常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3)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以便孩子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孩子,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孩子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孩子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保持联系频率。父母要与自己的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两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还要注意与孩子之间要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结束语

  总之,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协调合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