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金融
金融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证券金融 >> 金融研究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讨论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pply chain fina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business,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pace,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sks existed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point ou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option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financing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fiance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代理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的时效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后续操作环节致使供应链金融面临着高出传统业务很多的操作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需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注意其资格审查和质量抽查。即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监管能力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的办理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避免因管理疏漏和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内部风险。

  2.3.6 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想要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良好控制与管理,必须要求从事融资风险控制的相关人士,能够将创新融资知识和传统融资经验与方法相结合,同时对行业特点和产品特性进行充分了解,具备一定的风险分析预测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保证供应链金融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相协调,以及产业链整体间信息顺畅传递与沟通,还应加大信息管理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并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和供应链活动无缝链接。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