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国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论文 >> 国学

1949年以来中国学界的《瓦尔登湖》研究述评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79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超验主义代表。他生前直到去世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不被人们所关注。他的名作《瓦尔登湖》[(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1854),以下简称《湖》]首版时,却鲜有人问津。1862年,梭罗逝世,《湖》重新付梓,一版再版。1985年,《湖》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当简朴的快乐、质朴的自然、精神的自由和身心的愉悦离我们远去时,人们才渐渐意识到他的生活观念和作品思想的重要价值。“梭罗‘诗意栖居’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快速发展,人们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观的热潮。梭罗在美国本土不断受到重视,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其作品和思想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政府不断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大政方针,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梭罗生态观在当下中国的有效性,其代表作《湖》在我??也呈现出由冷到热的接受轨迹。

  1含苞待放(1949~1990)

  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夏最先翻译了梭罗的“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取名《华尔腾》,该年10月由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到了50年代,香港出现了署名吴明实(无名氏)的“盗印本”,且再版六次之多。1964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取名《湖滨散记》,署名吴明实的译本。

  1982年3月,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孟祥森的译本,取名《华尔腾――湖滨散记》。孟在“译者注言”中批评了吴明实的译本“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令人费解”,同时也坦言参考了吴明实译本中的花草虫鱼之名。同年,徐迟对最初的译本进行了修订,改名为《瓦尔登湖》,并写了一篇详细的“译本序”。上世纪80年代初,内地开放与港台的交流后,港台人才知道由于战乱原因流入香港的译本,其署名作者吴明实就是徐迟。1983年,李毅撰文《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委婉地指出了徐迟译本中的误译和注释问题。较之如今一版再版的徐迟译本,我们不难发现:徐迟只是部分地作了修订,并未完全遵照李毅之见。

  该时期虽然国内对《湖》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部分知名中国作家对梭罗和《湖》高度推崇,为上世纪90年代后它在我国“大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张爱玲曾在《梭罗的生平与著作》中提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过着类似鲁滨逊漂流荒岛的生活,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远行”时,随身携带的4本书中就有梭罗的《湖》,足见这本“绿色圣经”中映射的乡土眷恋、浪漫情怀和精神家园与海子产生了共鸣。经海子介绍,苇岸认识了梭罗和《湖》,发现散文如此简约、准确、智性。由此,苇岸从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写作,观察、叙述关于大自然的一切,并从生活行为上也以梭罗为楷模。另外,《湖》对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启发不小,如:张炜、韩少功等作家的生态散文《融入野地》、《山南水北》等。

  这一时期我国鲜有学者研究《湖》,观照的主题也较为单一。译介出版情况也较为惨淡,仅有徐迟、“吴明实”和孟祥森三个译本。

  2欣欣向荣(1991~2000)

  1993年,钱满素的《梭罗的帐单》阐明了梭罗在《湖》中罗列账单的用意,并肯定了其生活主张的社会意义。1994年,邾立志在《梭罗――一个超然独立的哲学家》中认为,《湖》是梭罗研究自然和人生的心得,处处流露出他对自然、生命、自由和独立的热爱。1996年,程映红在《瓦尔登湖的神话》中指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真正生活离他宣称的隐居和简朴相差很远,对于节欲和简朴的说教近乎虚伪。他想要隐士之名,却不想过隐士之日”。这番评论使不少人心中的“梭罗形象”轰然倒塌,也激起了梭罗的“真隐”和“假隐”之争。汪跃华和石鹏飞分别撰文《两个瓦尔登湖》、《文明不可拒绝》对此作了回应。1999年,赵纬的《论梭罗的“我曾所住与我曾所顾”》从寻归自然、倡导简朴和解放个性三方面集中论述了《湖》的第三章。可喜的是,此年出现了我国首篇研究美国自然文学的博士论文:程虹的《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论美国自然文学的源起、发展与现状》。程在其论文的第三章专列了题为“梭罗:绿色的呼唤”一节,详细论述了《湖》。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湖》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湖》的译介出版也日益繁荣,除了徐迟和孟祥森译本再版外,还出现刘绯、罗少茜、王遵仲、徐崇信、林本椿、王光林、张玲、袁文玲等人的6个译本。

  3百花齐放(2001~2010)

  2002年,苏贤贵的《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集中分析了梭罗对现代环境运动,尤其是生态伦理学的影响,认为“在《湖》中,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2004年,陈凯的《绿色的视野――谈梭罗的自然观》从审美对象、象征意义、自然之子、科学观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释了《湖》等著作中的自然观。同年,杨金才在《梭罗的遁世与入世情怀》中结合《湖》、《马萨诸塞州的奴隶制》、《论公民不服从》等具体具体文本,分析并论述了梭罗的遁世思想和入世情怀。

  2007年,程爱民在《论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一文中,考察了梭罗的自然观和在瓦尔登湖的人生实践,指出“瓦尔登湖作为一个象征,对现代生态学和生态文学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潘惠霞和高洋在《亨利?大卫?梭罗:行走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解构主义者”》中,论述了梭罗的经济学隐喻和“万物之网”,认为在《湖》中“梭罗成功地解构了物质文明的优势地位,构建了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2009年,刘玉宇的《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梭罗的儒学渊源》,分析了《湖》中的儒家经典语录,指出“儒家思想并没有对梭罗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契合”。2010年,赵勇的《“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认为,对于《湖》的翻译,由于源语言文本“晦涩难读”,“译者只有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同年,何颖的《梭罗对〈庄子〉的吸收与融通》通过比较研究《湖》与《庄子》的思想渊源和汇通、生活观、政治观和写作风格,指出梭罗深受《庄子》道家思想的影响。   其次,这一时期从生态视角,全书专题论述或者部分章节论述梭罗《湖》等作品和思想的著作也逐渐增多,如程虹的《寻归荒野》和《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蒋竹怡等人的《从生态视角看梭罗――重读〈瓦尔登湖〉》、陈茂林的《诗意栖居:亨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鲁春芳的《神圣自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思想》、夏光武的《美国生态文学》等。

  总之,这一阶段国内《湖》的研究得到井喷式发展。中文译本琳琅满目,呈百花齐放态势,凸显了其翻译价值。研究视野更加多元,已触及生态伦理、自然观、自由观、遁世和入世情怀、经济学隐喻、儒学渊源、道家思想、深度翻译等,彰显出《湖》经久不衰的魅力。

  4红衰翠减(2011~2015)

  2011年,吴巳英和李靖的《外国文学翻译体例的时代演变――基于〈瓦尔登湖〉不同译本的比较》比较和分析了《湖》的徐迟译本、许崇信译本和戴欢译本,认为三个译本的编排体例各有迥异,“折射出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策略上的异化减弱、归化增强的趋势”。2012年,孙霄在《乡村叙事中“自然”情怀的分野――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与梭罗〈瓦尔登湖〉之比较》中从外在自然、人性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三个方面对孙霄和梭罗的两文本做了比较研究。次年,孙霄又撰文《“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梭罗的宗教观及其〈瓦尔登湖〉》详细论证了神圣与世俗、死亡与救赎和复活与新生等基督教文化观念如何贯穿于《湖》的方方面面。2014年,钟敬东的《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观照》提出“镜观”和“游观”图式,结合《湖》中的“观湖”文本,阐释了梭罗的“?p湖”审美体验过程。2015年,黄剑在《论〈瓦尔登湖〉的经典化生成》中指出,“《湖》的经典化过程与出版社的营销策略、文学界的评论和时代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

  2013年以后,虽然国内《湖》的译介出版热潮仍在继续,但是对它的研究明显放缓,其明显标志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篇数骤减。2011年和2012年,均有专题研究或部分章节研究《湖》的博士论文出现。而2013年之后,硕士论文年均不足10篇,博士论文亦无再现。缺少新的研究视角,是《湖》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

  5“热”因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湖》在我国的热度空前升高,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文学界出现散文热潮。《湖》作为标准的散文典范,自然受到国人追捧;

  第二,作为“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在中国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作品在我国被大量出版。梭罗作为爱默生的“圣徒”,其代表作《湖》自然也受到国人关注;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开放与港台的交流,港台文化受到内地追捧,极大地提高了《湖》在我国大陆内的影响力;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严重滞后,国内急需外国图书“窗口”了解外面的世界。由此掀起的外国图书热,为《湖》的大热提供了契机;

  第五,90年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呆板、单调、缺乏鲜明立场和批判力度。《湖》中流露出来的悖逆、自由和独立精神犹如甘泉、清风注入了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

  第六,中美建交后,中国学者广泛吸收美国文学的精华。《湖》中映射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中美间的跨文化思想交流运动架起了沟通桥梁;

  最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金山银山的获取是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迎合了国人对环境、资源、人性的反思和对精神生活的关切需求。

  6问题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湖》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不少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相较而言,国内对爱默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颇丰;

  第二,学术视野比较狭隘。纵观国内《湖》的研究,其视野多聚焦于生态伦理、自然观和自由观,所引文献

  国内成果居多,美国本土研究资料较少,易造成研究雷

  同、缺乏创新的局面;

  第三,对《湖》相关副文本的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序、跋、后记、注释、日记、书信、传记等副文本对正文本的阐释起着相辅相成的解释、补充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湖》在中国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当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湖》的系统性研究,挖掘新颖的研究视角,重视国外的研究成果,提高《湖》译介出版的质量,着重《湖》相关副文本的研究,走进学术前沿,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和生态建设做出新贡献。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