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济后果观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展,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职工等利益主体不断增多时,经济后果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深化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可以明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有效地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关键词: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 启示
一、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兴起及其评价
1.经济后果的兴起。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泽夫(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1978)认为:经济后果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美国的另一位学者Rapaport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如:披露问题)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如:计量问题)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他认为不论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通常在有效市场下,只要公司对其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作出充分披露,市场便会识破由会计政策变动所引起的盈余变化,并对之不作出价格反应。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却最终会影响公司股价,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就是所谓的“会计的经济后果”。
按照这些学者的论述,会计准则的出台或变更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它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接受者如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面对不同信息内容的财务报告,股东将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二是对搭便车者的影响。在公司财务报告公开后,那些并不是公司法定财务报告的接受者,可以无代价地取得公司报告信息。三是对报告公司自身的影响。报告公司为了取得市场的正面评价,而选择使得财务报告更“漂亮”的经济行为。这样准则就不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规范了。
美国早期铁路业不计提折旧,以大量发放现金股利,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使前期报告利润好,靠牺牲长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短期投资者得到意外收获。直到1947年,美国处于通货膨胀的高峰,少数企业在其财务报表中采用重置成本折旧方法。这将可能影响税收改革、雇员工薪的谈判等,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顶住了各方压力,支持历史成本。这是美国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早期例子。
财务会计准则本身含有直接的经济后果。单纯从外表形式来看,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些数字的不同排列与组合。但是,从经济内容看,不论凭证、账簿和报表,作为信息载体,其数据都代表不同的经济内容。企业外部各利益关系人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有相当部分直接受到这些“数字”的影响。比如:通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利润的高或低,将会直接影响利润分配。从会计系统来看,协调或分配职能的合理履行与否,主要取决于会计准则。
2.经济后果的评价。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美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代表最公允的经济后果。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够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事实上,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和一些强势集团的存在,现实生活中被采纳的往往并不是具有最公允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因此,赞成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研究者们,一般回避提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框架,而只是就事论事,具体讨论某一准则的经济后果问题。所可能有的提议,往往仅仅是未来应如何制定会计准则,以及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如何考虑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而不可能给出若干个准则。
二、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基本性质的认识,是介于“技术手段”和“政治手段”,并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性倾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将影响到准则制定的过程,并导致对市场有效性的怀疑和改变准则制定和研究的模式。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会计准则无疑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从我国准则制定过程看,有两点值得注意:
1.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几乎淡化了经济后果,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性。我国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单向的一厢情愿的过程,像听证会这样的充分程序,尚没有进入制定机构的议事日程。所以制定的准则只能代表制定机构的主观愿望,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制定者的自身效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