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1
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提升,已高达2.47亿人,其中,外来人口基本就业于底层劳动市场,不仅工作的稳定性差,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风险,而社会保险制度的设立可有效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为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一、数据调查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在本地居住的时间基本保持在一个月以上,且年龄在17~58岁之间,选择调查样本的过程中,采取了?S机抽取的方式,所有的员工均是通过正式的培训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才能参与到本次实验中。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特征,故相关调查人员提前与调查对象约定了正式时间。本次实验共调查了外来流动人员123860人,其中包括农民工104899人,城市流动人口为16046人,结合本次研究目的,剔除了操持家务人员和在校学生,最终得到103709个观察值。
经实验调查,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较低,其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2%、16.68%、18.05%,而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分别为2.04%、5.64%、7.98%。在所有的观察样本中,有59%是男性,其中农民工的比例41.5%。在文化程度上,有73.01%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仅有14%接受过专业职业培训。通过上述实验数据不难看出,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技能水平偏低,工作稳定性差。
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社会保险项目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如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比率分别为7.79%、14.12%、28.56%。从企业所有制性质上看,外企的参保状况相对良好,其次是国企、私企,如在养老保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上的覆盖率分别为50.48%和65.06%,而个体和私营仅占15%左右。
二、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社会保险,是劳动者获取个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随机效用模型,可有效诠释这种理性决策行为,其标准化模式如下:
当选择A时,则h=a;当选择B时,则h=b。上述公式中, 表示的是个体决策效用;M代表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各种评估参数;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率一般取决于 的大小,若假设A代表参加社会保险,而B代表不参加,当 时,则表示流动人口参与了社会保险,反之则代表人员不参社会保险,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人口的决策行为: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人员样本的数量庞大,且数据呈正态分布,为此,本文主要选择应用Probit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一)就业特征、个人特征和流动特征
个人特征具体包括流动人口的户籍类型、婚姻状况、培训、教育、年龄、性别等等。为考察和研究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参保率方面的差异,本文将人员的年龄设置为二分变量,并对相应的户籍类型变量进行设置,目的在于判断社会参保率的城乡差异问题。就业特征主要包括人员的月工资、行业、企业所有制类型、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社会资本等等、流动特征包括流动地区、城市类型、流动时间等等。
(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
社会保险是人工总收入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为此,流动人口工资与社会保险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最终导致统计分析结果出现偏差问题。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向老家汇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对于社会参保率却未产生突出影响,为此,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将流动人员过去一年向老家的汇款金额作为工资收入变量,并以此解决上述提到的内生性问题。
(三)企业所有制类型
企业所有制类型也会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保率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上述实验不难发现,相比之下,外企和国企人员社会参保覆盖率较高,而私企和个体经营参保率较低。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外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市场化程度,且利润空间大,十分注重企业的规范化运营,与此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待遇。而其他企业类型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若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制,则企业自身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实验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率的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目前流动人员的社会参保现状并不乐观,为解决该问题,需注重提升人口资本存量,并提高其劳动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从而为我国社会劳动力质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